本报记者 蔡晓华
金秋时节,记者驱车驶往丹东东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接一片的稻田,远远望去,宛如金色的海洋。在东港市长山镇窟窿山村的一处稻田环沟,一名农民正在用地笼捕鱼,一会儿工夫,一群泥鳅便滑进岸边的大盆。
“今年这泥鳅个头可不小啊!”辽东学院教授王丹生随手从盆里拿起一条泥鳅放到秤上,重104.6克。当天,王丹生等3名验收项目专家对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承担的综合立体化养殖技术项目进行现场验收。
“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望着丰收在望的稻田,项目合作单位民洋公司总经理张福春高兴地对记者说,稻田综合种养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同一个地块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种养殖模式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非常大的生态效益。”项目负责人、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孙述好接过话茬。养泥鳅、河蟹能消灭稻田地里的虫害,还能清除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地力,同时减少了农药、化学用品对田地的污染。稻鱼共生,不仅能多得一块渔业的收入,也使种植的水稻绿色、有机,市场增值空间更大。
东港市拥有水田面积5.3万公顷,其中可渔面积2万公顷,且土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特别适宜发展水稻综合养殖。今年年初,针对泥鳅、河蟹的生长习性,项目组成员制定了详细的养殖方案及田间管理措施。5月下旬,项目组引进大鳞副泥鳅3厘米至5厘米幼鱼苗约500万尾,放入66公顷稻田环沟进行养殖。6月初,引进蟹苗约4000公斤,放入另一块66公顷稻田进行养殖。
春去秋来,在项目组和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稻田综合养殖喜获丰收:泥鳅平均身长18.65厘米,平均体重65.68克,平均亩产108.2千克;河蟹平均体重71.58克,平均亩产14.5千克;水稻预计亩产量在500公斤左右。
“虽然今年泥鳅的价格有所回落,但稻鳅种养较水稻单作模式的利润还是提高了两倍以上,稻蟹种养利润增幅也在60%左右。”孙述好说。
这几年,在项目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下,东港地区“水稻+”种养模式已从最初的0.66公顷发展到330多公顷,“一地双收”被越来越多的稻农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