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

——丹东全面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24日

双山子村实施河道护坡工程。 本报记者 蔡晓华 摄

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合作社的社员正在采摘软枣猕猴桃。 宋永昆 摄

本报记者 蔡晓华

核心提示

抓好扶贫产业、实施危房改造、搞好饮水安全……一拨接着一拨建设,一拨接着一拨收获。3年多来,丹东山乡巨变:产业壮大了、房子新了、路变平了、水变清了、乡村变美了、收入增加了……增收的喜悦吹去了贫困的阴霾,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数字最能彰显成就。2016年以来,丹东坚持精准脱贫方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户施策制定脱贫措施。在精心设计、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严抓倒排工期,实行挂图作战,全力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截至2018年底,丹东已实现5311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末的5.78%降至0.1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有效提升。今年,全市还有2054人将于年底前实现脱贫。

扶壮产业 户户增收

金秋时节,记者在凤城市蓝旗镇蓝旗村扶贫产业基地看到,蓝莓、草莓、小西红柿长势喜人。“再有两个月小西红柿就能上市了。”在标有3号的温室大棚内,凤城市扶贫开发事务中心工作人员说,这个棚净面积0.12公顷,投入资金22.9万元,仅3号、4号棚就带动贫困户39户90人稳定脱贫。2016年,蓝旗镇通过整合贫困户到户资金,建设扶贫产业基地3个,发展小浆果种植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536人脱贫。到去年底,每户贫困户累计分红达到600元。

扶贫工作重在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几年来,丹东各地区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扶贫产业,确保产业扶贫有效益、有回报、可持续,争取做到每户贫困户都有产业项目覆盖。2018年,丹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和贫困群众能够接受的产业项目,同时,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带动下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村集体+帮扶单位+基地+贫困户”等“N+1”模式推动产业扶贫发展。当年,市本级安排15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建设可为村集体带来直接收益的资产性项目,稳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40个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80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19人,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建设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项目9个。

今年年初以来,丹东继续加快补齐产业扶贫短板,大力推进项目叠加、规模壮大、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紧密的扶贫产业,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各县(市)区积极实施蓝莓、草莓、小浆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项目及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全市已新落实扶持性产业项目50个,落实扶贫产业项目资金1063万元,覆盖当年脱贫人口。

一方面用足用好相关政策资金,一方面下大气力推进扶贫产业项目,丹东市各地区和各部门合力攻坚,做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加快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补齐短板 家家乐业

“俺这辈子怎么也没想到,还能住进屋里带厕所的大房子,知足了。”金秋的一天,坐在新房的炕头上,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双山子村村民于海龙的老母亲喜极而泣。今年5月,贫困户于海龙申请到危房改造补助款,丹东市海事局作为帮扶单位捐助了建筑材料,过去漏雨透风的危房翻建成宽敞明亮的新房。

做好安居这篇文章,让贫困户的“忧心”变为安心地过日子,凝心聚力搞生产、谋发展、创大业——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双山子村像于海龙家一样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家庭还有14户,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坚定了致富信心。战洪胜是村里脱贫的“老大难”,他和老伴儿体弱多病,生活负担很重。之前住的是年久失修、低矮的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2017年,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帮助他申请补贴,翻建了三间砖瓦房。这增强了老两口脱贫的信心,他们在院里养鹅、山上种板栗,当年实现脱贫。“摘了贫困的帽子,过年吃饺子都香。”战洪胜高兴地说。

危房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户住房难的问题,这项惠民政策让许许多多的农户搬出“忧心房”,住进“安心房”。2018年,丹东市改造D级危房2055户。今年,全市经核查确认C级、D级危房存量为1180户,将于10月底前完成全部改造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2016年以来,丹东不断加大健康、住房、教育等民生投入,使发展成果惠及贫困地区。去年,又整合全市各相关单位的行业政策、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优势,组建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住房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10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分别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构建了全社会各行各业参与扶贫的大格局,稳步推进“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去年,落实“三个一批”健康扶贫工程,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大病集中救治2136人,开展慢病签约服务4278人,实施重病兜底保障56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患9种大病或34种重病住院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慢病补偿比例由普通人群的70%提高到80%;农村贫困人口门诊、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各提高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55%和80%;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新农合补偿标准的通知》,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新农合政策倾斜补偿范围。

今年,丹东医疗补充保险资金1103万元全部按时拨付到位,完成全部5.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住院和门诊数据调取工作。同时,正在拟定本市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计划在9月底前完成2018年度全部理赔工作。在教育扶贫方面,全市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率100%……为了让农民喝上放心水,丹东争取水利资金1.1亿元,目前已投资3233万元,建设农村饮水扶贫解困工程54处,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4人饮水问题,辐射受益人口5.5万多人,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89%。

对于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特殊人群,只有采取农村低保等政策性兜底保障和慈善等帮扶措施,才能解决他们的特殊困难。这几年,丹东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双向纳入”,确保农村低保标准始终高于扶贫标准。去年,农村低保标准由4080元/年提高到4356元/年,切实发挥了低保兜底保障作用。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7户801人新纳入低保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76户890人新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标准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同时,积极落实贫困残疾人低保、特困救助、基本医疗等民生保障政策,推进普惠与特惠政策叠加。全年投入38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6人,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600户,实施种植养殖脱贫项目,扶持凤城、宽甸、元宝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户242户,为全市2万名低保和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免费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今年,丹东未脱贫人口2054人中已纳入低保224人。通过不断加大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提标力度,从7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丹东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7.7%,达到4692元/年。

富了日子 美了村庄

秋收时节,在宽甸县振江镇大青村青山绿水间,一片粉红的荷兰菊花海让人流连忘返。“这1亩的荷兰菊,从今年6月绽放,一直能开到下霜。”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局驻大青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关鹏说,2017年开始,林草局引进“大青花海”旅游项目,先后在村里种植格桑花、黑金菊、荷兰菊和鼠尾草,每年春天至秋天,这里鲜花盛开,以花为媒,吸引一批批前来赏花的游客。“这个项目不仅美化了山村,也正在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产业,带动50余农户致富。”关鹏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乡村美起来。丹东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工作相衔接,在发展致富产业的同时,集中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去年以来,丹东市委、市政府制定《丹东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丹东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丹东市“厕所革命”工作实施方案》《丹东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方案》《丹东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丹东市2018-2020年度农村改厕实施方案》《丹东市2019年推进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各县(市)区采取试点先行,抓点带面,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丹东各县(市)区建立“户集、村收、镇运、镇+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村屯保洁队伍,各级财政完善了农村环境卫生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全市投入资金1293万元,集中清运农村生活垃圾14万吨;投入1237万余元,排查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5处。211个村完成厕所改造7116座,让2.5万人受益。建设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6套,解决城市周边6个村污水直排问题。1个乡镇和8个村创建省级生态村镇,达到河清、街明、路畅的标准,村镇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各级财政研究拟订工程项目计划,统筹实施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和管理优化的“六化”工程建设。2018年,丹东市各级财政投入奖补资金3260万元,完成建设项目139个。脱贫攻坚村屯绿化美化共投入苗木资金90余万元,完成村路绿化83.5公里。

在凤城市鸡冠山镇宝石山村,村民孙静站在院子里望着平坦的公路,心情格外好。“不仅骑车出门免受了颠簸之苦,就是到村里收蚕茧的商贩来得也比过去勤了,这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大好事啊!”这条路全长20公里,连接起凤城市凤山、鸡冠山、宝山3个乡镇8个村,是当地百姓外出的必经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丹东市着力在农村公路建养管运上下功夫,积极推进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促进了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去年,丹东新建农村公路110公里,实现村委会、学校等重要节点位置100%通沥青(水泥)路,全面完成助推精准扶贫任务。今年,将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实现撤并村100%通硬化路。2020年,将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实现行政村之间100%通硬化路,具备条件地区的乡级公路沥青(水泥)路铺装率达到100%。结合路网调整,预计到2020年丹东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740.6公里,全市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构建外通内联、遍布农村的公路交通网络。

山乡逢盛世,旧貌换新颜。一条条蜿蜒洁净的乡村公路通村入户,一排排干净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一项项增收致富的产业生机勃勃……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在广袤的丹东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