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这个成长在全国首批高新示范区——沈阳浑南区的企业,已成长为业内拥有垄断地位的无人机企业。
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8%的地区生产总值……高新区和自创区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动能汇聚的大舞台,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已经成为吸引创业创新扎根的热土。
今年4月,由沈阳化工大学与海城市谦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的“40万吨/年菱镁矿输送床闪速轻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技术可以使菱镁矿轻烧反应时间由数小时缩短为2秒左右,粉尘污染降低率达到95%以上。
强强联手,互补共赢,这样的例子在我省并不鲜见。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形成转化合力,创新对接模式。今年上半年,全省共转化落地本省科技成果1693项,同比增长19.1%,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1.6%。
动能转换 做好“三篇文章”
海风、绿植、池鱼……
这可不是风景区,而是全国一次性投入建设规模最大的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产业园。
通过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装置,这里82%的污水可循环回用,通过技术创新,“吃水大户”变身“造水大王”,年产淡水可供16万人用一年。
只赚产业链里的钱,不赚破坏环境的钱。“绿色”的恒力投产后,将提高国内芳烃总产量的30%,降低全球芳烃价格每吨300美元,结束我国该领域70%依靠进口的局面,使辽宁乙烯产量提高一倍。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化,辽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恰以恒力为缩影。
创新犹如薪柴,唯有架在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高炉下,才能烹出高质量发展的盛宴。
何谓新动能?一个误区需要被纠正。
有人简单地认为,只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新动能,实则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新动能。在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80%,其转型升级拥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这个道理,已经80多岁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比谁都清楚。一手抓研发,一手抓市场,让这位“老者”的转型步伐如少年一样轻盈。
“我需要它的公差控制在两道之内。”沈鼓集团转子车间数控车工马长好指着眼前几个人高的巨型“陀螺”对记者说。
什么是两道?一道十微米,两道还没有人的发丝粗,而这个标准是应用于由其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叶轮的。
人无我有。2018年沈鼓开发新产品210种580台,完成科技攻关项目137个,高端市场全年订货超过60亿元,国际订单达历年最高。
人有我优。如今,从沈鼓出厂的每一台机器都装有远程监控设备,这些大家伙们不仅是它产的,以后也归它“管”了。预警打出提前量,客户的“红灯”刚亮,沈鼓的维修人员已经带着零件上门了。
以技术研发、模式转变推动企业实现跨越性进步,逐步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是辽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法宝”。
整个中秋节假期,大连金普新区老虎屯地下14米深处,占地25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单体恒温恒湿“地藏式”工厂,在进行投产前最后的准备工作。未来十年,将有5000多台五轴以上的数控机床从这里走向世界。
凭借着75%的自主化率,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已将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卖到了德国——这个曾把数控机床引入中国的国度。
向“新”而动,加快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如今,我省中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IC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处于国内领先位置。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
发展本就是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题, 精作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辽宁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露端倪。
筑巢引凤 用活“第一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第一资源”一直是制约辽宁发展的瓶颈。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仍是稀缺资源;外流严重,人才大省却非人才强省,创新动能不足,成果转化不畅。
如何闯关夺隘?看看辽宁给出的精彩答案。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环境,无疑是最重要因素。
我省印发《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向全社会传递出广纳天下贤士的强烈愿望。
组建团队、研究突破、洽谈投资,拥有多项专利的留日博士华春生,这一年过得充实而快乐。在优厚政策吸引下回沈创业的他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2018年,我省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516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人作为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流动的要素,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唯有打造有收益、有价值,有荣誉、受尊重的人才高地,才能真正迎来奔腾不息的创新大潮。
“在集团,我的工资要低于核心技术骨干,业界知名度他们也排在我的前面。”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笑着说。
在众多辽企中,技术人员已经成为最宝贵的财富,待遇、名誉都在向一线科技人员倾斜。股份激励、项目自主等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正在推动“名利双收”的良性循环。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能实现专业价值是更多人才选择辽宁的关键。
赴辽多年的鞍山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正波谈起北方的冷还是不太适应。尽管如此,他对于自己当年的选择依旧无悔。
权威科研院所随时提供智力支持,优质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还有1500多个省级科技平台可以随意挑选,辽宁是最适合永磁技术发展的区域之一,也是最适合他发展的地方。
中央的大力支持,厚实的工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不断优化的服务体系,纷纷落地的重大项目,吸引众多“吴正波”正结伴“东北飞”,成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
截至去年,我省有工作关系在辽宁的两院院士5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100余人。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一年前,希望的种子已经播撒,一年后,金黄的麦穗正待割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来,更加壮美的画卷将在辽沈大地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