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杰贤 草书 《古诗四首》
董文广 草书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李琳 行书 杜甫《卜居》 白居易《宿西林寺》
甘海民 草书 节录虞苏《论书表》
何连仁 草书 徐渭诗句
王丹 行书 《新中国七十周年赋》
宋慧莹 行书 李白《关山月》
胡崇炜 行书 《万树四时联》
小平《白哈巴晨光》
王强《天山之路》
薛柏鸥《割苇子》
线云强《“雪狼”行动》
史春《时代印记》
任龙《天山牧歌》
鲁文《魔鬼城》
王玉文《矸子山上的女人》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 提示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省书法家、摄影家赴新疆举办展览。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创作,并切实贯彻辽宁省委关于聚焦援疆工作总目标,提升交流深度和实效性,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指示精神,组织全省书法、摄影优秀骨干作者踏上“新丝绸之路”,在新疆塔城举办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以真善美的创作引发心灵共鸣,展现文化自信。
9月16日,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辽宁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协办,塔城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摄影家协会、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承办的“丝路花雨”辽宁书法、摄影作品展在美丽的新疆塔城开幕。系列艺术交流辅导活动在塔城与石河子相继展开。
歌颂“新丝绸之路”为创作主题
本次展览的141幅作品是经团体会员单位推荐、严格评选出的我省优秀骨干作者的书法、摄影精品佳作,以歌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团结一家亲”为创作主题,生动反映改革开放40多年来辽宁、新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向新疆人民致以节日的祝福。
书法作品涵盖我省老中青名家之作,主题鲜明,艺术语言多样。王丹的行书《新中国七十周年赋》,胡崇炜、宋慧莹、伦杰贤、何连仁、李琳、甘海民等以古诗、书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书法创作五体俱全,笔墨呈现正大气象、中和之美,抒发浓浓的爱国情,歌颂“新丝绸之路”建设成果,带给新疆人民真善美的创作,引发审美共鸣。
摄影作品包含线云强、王玉文、薛柏鸥、鲁文等老中青摄影名家的精品佳作,表现辽宁与新疆壮阔的自然之美,人们建设家乡的勤劳精神,质朴坚韧的奋斗美德,歌颂“新丝绸之路”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美好图景。作品直观生动,意境优美,富有感染力。
深入生活是不变的艺术追求
书法摄影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创作深入生活。摄影家沉入生活一线,把最动人的瞬间摄入镜头。书法家从自然和人民生活中捕捉灵感,使线条富有生命的灵动。这些发自内心真挚情感的作品,让两地艺术家产生深深的共鸣,并更加坚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为人民,为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展览期间,辽宁选派36名艺术家深入新疆塔城、石河子等地,在感受祖国边疆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同时,为塔城书法、摄影爱好者义务辅导、培训,为当地群众进行书法、摄影艺术创作并捐赠艺术作品,面向塔城青少年举办书法、摄影公益大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在塔城市第三小学举办的书法专家讲座中,著名书法家胡崇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书法发展的历史、书法创作的核心要义,如何融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在塔城地区图书馆举办的摄影专家讲座中,著名摄影家线云强与大家展开细致生动的交流,探讨摄影作品技法与意境的融合,时代发展中摄影的与时俱进与独特的艺术表现。两位专家共同阐释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两地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开展交流笔会,两地摄影家与摄影爱好者在地区文化摄影基地开展摄影交流。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推动辽宁艺术家深度走进新疆、了解新疆、服务新疆,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扎根人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此次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对于促进辽宁、新疆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两地的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艺术微论
融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更打动人
凌 鹤
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相融是艺术家创作的追求,也是一种使命与责任。艺术自觉或不自觉承载的教化功能,使艺术作品在传达审美、反映心灵、展现文化内涵方面独具优势。
书画作品直观生动地诠释真善美,抓取民族灿烂文化的节点,加以丰富的艺术表达。书法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融合中华传统哲学内核,以线条墨色诠释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中和、自然、文雅、清新、浑厚等审美品质贯穿其中,赋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的新发展,在传承与弘扬中体现悠久的历史与不息的生命力。
绘画作品因种类更为丰富,亦备受大众欢迎,其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自然相融最打动人心,很多艺术家说,只有在创作中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被打动是因为描绘的大自然或人物与事件,触动了心扉,引发了思考,在思想情感上找到共鸣。这样的创作是有感而发、真实生动深入的。有些艺术作品仅能在很小范围内被看懂,绝大部分观者不知所云,感觉莫名其妙,当然也就不能成为精神食粮。有的美术家为了吸引眼球而故弄玄虚,制作出一些视觉不够完善、空洞颓废的艺术作品,缺乏深刻内涵,也即缺乏道德情操和大众化的审美情趣,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不可能留世,更不可能振奋人心。所以积极向上、温暖淳厚、真挚美好的艺术创作仍是社会与大众需要且关注的主流。
我们重拾传统精华,重新阅读中华文明的每一页,重新感知民族文化的博大深厚,并从中汲取不尽的营养与力量。体现在美术创作领域,不仅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优质创作,在各类别的艺术交流展示活动中也展现出艺术性与思想性交融的佳作,而非浮于表面的创作,起到了以书画展现文化自信、沟通思想、加深情感的文化媒介作用,带来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