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寒婷
在谈论《罗马精神》之前,有必要先聊聊它的作者。自幼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依迪丝·汉密尔顿是慕尼黑大学的第一名女生,后来在美国,她还与朋友创办过一所女子学校并担任校长长达26年。退休8年后的1930年,她出版了引起广泛关注的《希腊精神》一书,两年后写就的《罗马精神》同样大获成功。此后,她的《以色列的先知》《神话》《上帝的代言人》《希腊的回声》等作品陆续面世,越发让她这个古典通声名卓著,被称颂为美国当代的“古典文学普及家”。
一个人为自己喜欢的事肯于呕心沥血,这在古希腊,并非什么新鲜事:戏剧家索福克勒斯80岁依旧笔耕不辍,柏拉图仙逝前还在蜡版上修改他的哲学对话。而汉密尔顿,正像她所推崇的古希腊人一样,一直兴致勃勃地工作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让她的人生获得了某种示范的意义:“我翻开西塞罗、贺拉斯或是维吉尔的作品,只是为了欣赏他们所写的东西”,“我对罗马人本身的兴趣远远超过我对罗马人之事迹的兴趣”。她在《罗马精神》序言中的坦率发言,顺理成章地把她塑造成一个有点儿任性的趣味主义者。
当然了,如果她仅仅是个趣味主义者,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让我觉得她特别好的,是在她任性的趣味之外,我还能看到她对自己那别样历史观的严肃描述。
在汉密尔顿看来,一个时代的文学对该时代人的特质的展现,要胜于其他任何方式对历史的重建,文学是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教科书。所以,并不是被符号化和一锤定音的宏大历史,而是古代世界立体、鲜活的文学与人,才催生了《罗马精神》。汉密尔顿绕开罗马史上被惯常罗列的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专注于塑造历史人物,而她写作的素材,便是罗马作家的文学作品,是罗马作家所勾勒出的罗马人的清晰轮廓。在写作内容的选取上,她除了基于一己之好,更看重一个作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呈现罗马人的生活和特质。显然,她所偏爱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诲是她信奉的圭臬:诗比历史更具真理价值。
古典文学的滋养和浸润,让汉密尔顿对罗马人的一切都驾轻就熟和信手拈来。在《罗马精神》十三章中,西塞罗、恺撒、卡图卢斯和贺拉斯这几章格外精彩,每一章都堪称独立的文学作品。作者睿智、犀利、深邃、激情、流畅和富于节奏感的叙述,让这些不同寻常的罗马人重新活了过来,带着他们的爱恨情仇——大概,因为在罗马文学的世界里沉溺得太久太深吧,她为他们代言的叙述,竟如同他们自己在说话。
从希腊到罗马,欧洲文明走完了它的古典时代。罗马文化仰视希腊文化,并部分地继承了它的遗产。可现代人,只觉得罗马文化更为亲近,对希腊文明却隔膜疏离。汉密尔顿通过调动大量的罗马喜剧、诗歌和散文作品,让读者深入地了解到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西方人或者说欧洲人,并非古希腊的,而是古罗马的精神后裔。无论普劳图斯、泰伦斯的拉丁喜剧,还是西塞罗的书信、贺拉斯的散文,都透着罗马人对平庸的热爱、对夸张的喜好、对崇高和激昂情感的赞赏,而这些让现代西方人感同身受的东西,却并不属于古希腊人。一部百老汇音乐剧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有天渊之别,可它与一出罗马喜剧之间的鸿沟,却既不宽也不深,能让现代观众轻而易举地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