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姚志忠作品《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柳咏絮作品《泰山石敢当》
成都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正兴 作品《春来图》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何耀鸣 作品《自书诗〈题长江万里积雪图〉》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圯作品《唐王涯诗〈春游曲〉》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徐甲英 作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贺良 作品《祖国中华八言联》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李正中 作品《辟地开天 明德致远》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李仲元 作品《自作诗〈浑河〉二首》
成都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江溶 作品《蜀江水碧蜀山青》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金鸿钧作品《凌霄长寿图》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立辰作品《绝尘》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凡书画当观韵与境,体现时代精神与审美。文化积淀深厚、艺术造诣精深的文史书画馆员秉承传统笔墨功夫,扎根生活沃土,汲取史学精髓,抒发爱国、爱生活、爱自然的大美之情,凸显中国书画艺术的精气神,展示出返璞归真、浓郁的书卷气,崇德尚学、天人合一的审美与哲思感悟,带给艺术界良好的借鉴与思考。
9月3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史风华’首届全国市级文史研究馆书画展”在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开幕。
文史与丹青相得益彰
“文史风华”书画展的突出特点是文史与丹青翰墨相映生辉。此次展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承办,汇集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及广州、成都、西安、昆明、沈阳等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所创作的120余幅书画精品。创作者不乏百岁学人书家,多为德高望重的书画界前辈,他们老骥伏枥,一直活跃在创作一线,描绘历史、时代、生活、百姓的动人画卷。
作品主题鲜明、立意深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件都蕴含着艺术之美与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展现了爱国情,承载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以此为契机,透过书画联展,助力沈阳发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艺术品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时代要求。
展览会聚的书画名家、文化精英,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继承古法,关注当代,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诠释了艺术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的精神。
文史研究馆是崇文尚德、礼贤敬士、存史资政的工作机构,将社会贤达、文人名士、书画名家聘为馆员。馆员是荣誉称号,正是这样的荣誉,使文史馆成为名人馆、贤达馆。更重要的是,文史研究馆的史册记录着一批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耕耘者勤奋治学、儒雅清风的形象谱。他们创作的书画作品自然地将文史内涵与丹青风韵相融。从中可以看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的初心与执着实践、奋斗创新的历程,对馆员荣誉的珍惜与热爱,也由此,社会对文史馆馆员敬之以礼,视之为贤,人们对其待之以尊,爱之为师。馆员的聘任亦是“文、老、名”“德、才、望”兼备。文史风华之所以内蕴风华,恰是追求艺文同进的必然结果。
展出作品风格各异,或为遒劲清丽的书法、栩栩如生的花鸟,或为神韵万千的人物,壮阔秀美的山川。雄奇瑰丽、妖娆多姿、飘逸雅致纷呈,千岩万壑、江南竹林、塞北风光、长河落日尽展纸上。作品构图讲究,激荡心弦的壮阔布局与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恬静之态并置,诗词、书画相得益彰,流溢中国艺术的笔情墨趣,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带给人美的遐想。
此次展览更是表达了艺术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悦心情,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爱,生动而真实地解读了“心中有人民,笔下有情怀”。
艺术创作格调清新文雅
展览展出作品艺术语言多样,品位高雅,清新灵动。文史馆馆员的心声是:艺术无国界,是人与人交流的独特语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艺术创作反映心灵与人文,引发审美共鸣,凝聚文化自信。富有民族文化传统、美学主张,诗书画印反映中国精神、风格、气质的作品更为世人所认可与欣赏。这也成为时代的审美主张与创作引领。
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创作,只单纯磨炼技法还不够,文化学识的积淀,终身学习的实践与脚踏大自然、身置火热生活一线的沉浸,才能创作出高格调、感动人、打动人的经典作品。
展览带来的更多思索是关于“技与道”共同修为、文化修养至关重要的长久课题。以优秀的作品让更广泛的受众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从一个个交流互动的优质展览中看到其传承发展的丰富面貌。
艺术微论
丹青难写是精神
凌 鹤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读史》诗中有句千古流传的名句:“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这是说艺术创作外表、形式尚容易表现,但心灵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光华才是真正应当推崇的精粹。简言之,即艺术创作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是艰难的。
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艺术创作,要求技法以及如何表现技法的两方面能力,这两方面又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相互助益、相映生辉的辩证存在。从日前在沈阳举行的“首届全国市级文史研究馆书画展”中,可以看到许多年事虽高,却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艺术名家呈现的佳作。这些佳作之所以为佳,正是因为诠释了“丹青写精神”这样可贵的气格。品书画作品要看气韵与意境,那些体现时代审美与文史内涵,经年以学问研究为基础的书画创作,根基深厚,对中华传统美学、文学以书画艺术表现捕捉的切入点恰当而精妙。笔墨沉静,生命力内敛却产生力量与审美共鸣。透过书画作品可以看到德才兼修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宋朝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灿烂文化,书画创作更是达到历史顶峰,名家辈出。后世评价“宋四家”的书法堪称典范,“宋四家”即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他们各自的书法代表作,后人一直在赞叹、临摹、学习。这里存在一个争论,有观点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是指蔡京,而非蔡襄。这是为何呢?原来蔡京书法技艺虽出色,但却是个大奸臣。蔡襄则德才兼备,受人尊敬,书法境界高,所以人们就将美名赋予了蔡襄。历史事实到底如何,我们可从史书与史论中窥得一二,蔡襄书法更具正大气象与端丽格调。人的精神品格与艺术同辉成为传世根本。由此可见,艺术的层面是多维度的,绝非简单技法堆砌可成就,入了艺术之门,悟不清其中真谛,耐不住勤学钻研,不修炼人格品行,只能徘徊在门边,困惑迟疑。
“丹青难写是精神”,值得细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