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规范社区生活秩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入手。”在社区党委会上,刘娟提出这个想法。当即就有人提醒她:“不要捅这个‘马蜂窝’,以免下不了台。”
刘娟并不认同,“有机会为群众服务,一定要尽心尽力,下细功夫、慢功夫,问题总能解决。”
那些天,刘娟揣着600多张写有自己电话号码的小纸条,挨家挨户到居民家中走访,敞开心扉听群众“吐槽”。
几天下来,刘娟碰了一大堆“硬钉子”,听了不少“风凉话”,这反而使她心里有了底,“群众的抱怨背后,其实都是期盼和诉求。”
居民代表大会上,刘娟代表社区把群众反映的100多条诉求一一列出,并定出解决时间表。
为了改善社区环境,刘娟先后39次去市里与城建部门协调争取小区改造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灵西社区被列入鞍山市200万元小区改造项目,这也是市政府首次在灵山地区大规模投入资金的城建改造项目。
消息传来后,居民沸腾了。刘娟至今难忘:当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施工一线忙碌,居民上自耄耋老者下至几岁顽童纷纷走出家门,帮施工人员搬道板、画线,原本70天的工期40天就结束了。
紧接着,刘娟提出在社区四周安装铁艺围栏,将社区建成封闭式小区。筹集资金时,在党员的带领下,不到一个小时,大家就筹款2万元……
如今的灵山社区,已由昔日的“鞍山北大荒”变成了花园式小区。21年前,这里只有8栋楼、600多户、3000多人;如今,发展到45栋楼、3000多户、近万人。
“居民的事,我们不管谁管”
刘娟有三样东西不离手:手机、笔和本。居民有事可随时找到她,居民的难题和诉求可随手记在本子上,办成一件就划掉一个。
“这些年,我已记不清用了多少笔记本。”刘娟说,但社区居民忘不了——
刚上任不久,刘娟便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在辖区建立下岗再就业一条街。一年后,再就业一条街竣工,内设理发店、粮店、小吃部等14家店面,从此,14户困难家庭有了自己的“产业”。
“如果没有刘姐,我们家的日子都熬不过来啊。”灵西社区居民张萍一家不会忘记。
那年,刘娟了解到张萍夫妻下岗,一家老小生活陷入窘境,帮张萍租门面,代办营业执照,在社区建成一个面积200平方米的商店,张萍家的生活重现生机。
张萍的女儿前年大学幼教专业毕业后,一度在家待业。刘娟得知后,带着母女俩到相关部门办手续,帮助她们把幼儿园开办得红红火火。
社区书记“官”不大,但责任不小、管事不少。刘娟始终把居民的大事小事、急事难事放在心头,用真心来凝聚群众,用热心来服务群众,用爱心来关爱群众。
同孤寡老人一起过年;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病榻前向困难群众嘘寒问暖;应急时她发起建立社区扶危帮困“基金”,先后救助8名家庭困难学生、5名患病群众。
社区居民说,她像一团火,时刻温暖着每位社区居民的心。
刘娟说:“社区就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居民的事,我们不管谁管?”
刘娟总是提醒社区工作人员,服务群众要做到“五要办”——群众的小事不放过,耐心办;群众的难事不放弃,热心办;群众的急事不放缓,真心办;群众反映的事不放松,诚心办;群众什么事,都得办。
“要有热心耐心,更要不断创新”
刘娟深爱着社区工作,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社区干部说,每天上班来得再早,也早不过刘书记;居民只要有事,总能在社区办公室里找到她。刘娟每天满脑子想的就是社区的工作、居民的事,谁家有事,谁有啥困难,都装在她心里。
“干好社区工作,不仅要有热心耐心,更要不断创新。”刘娟总有新招数,总能给居民带来惊喜。
在灵西社区,居民“福利”多多,比如上门修锁,“别的社区得花15元,我们只要两元。”
原来,2017年刘娟在走访治理小招贴时发现,辖区内最多的是开锁小广告,多达8家。“堵不如疏!”刘娟挨个打电话邀请锁匠们来到社区,并联合派出所一起商议如何既能让更多的居民知道修锁信息,还能规范小广告。
经过协调,最终有7家开锁店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7家店一起出资制作广告牌,统一将广告粘贴在指定位置。最后,这7家开锁店还组成了开锁爱心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免费开锁等公益服务。
为居民谋福利,刘娟不乏“金点子”,开创社区治理新局面,刘娟总有点睛之笔。
以全区推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契机,刘娟担起了灵西社区社会治理“带头人”和实践者的担子。在她倡导和推动下,社区党委采取居民自荐、楼门推荐、组织选荐的方式,层层选拔了4个片长、45个楼长、183个楼门长,这232人如同网络主干,支撑着社区服务网络有效运行。
同时,社区党委在每个片区建立党支部,片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每个楼栋建立党小组,楼长担任党小组长;在每个楼门设立“民生观察哨”,楼门长兼任民生观察员,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服务网络,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开创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社区服务新局面。
在灵西社区,“小网格”就像一张无形的“天网”,网住了社区民生的大事小情;又像一双有形的“天眼”,时刻关注着群众的喜怒哀乐。
立山区委书记高雪松告诉记者,灵西社区正是因为有刘娟这样的当家人,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心想到、话说到、情送到、力尽到,把群众的诉求一件一件办仔细、办明白、办到位,才开创了群众“有求”、党组织“必应”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