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首场启幕

青春版评剧《梁祝》以新取胜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06日

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剧照。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核心提示

9月4日晚,沈阳评剧院新编大型古装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上演。这是由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菊苑流芳——第五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上演的首个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经典民间传说之一,不同剧种多有呈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剧版本为沈阳评剧院全新创作,也是评剧艺术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新作无论是唱腔设计还是演员的精彩演绎,都以唯美形式呈现,青春面孔令人耳目一新。

《梁祝》之新比比皆是

晚7时,在启幕钟声之后,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响起,舞台上呈现出水墨艺术般的唯美效果,艺术与情感的张力在视听之间完美呼应,犹如一场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对话,舞台下的观众如临其境地随着剧情的发展感受爱情的凄凉与迷茫、绚丽与壮美。

具有时代烙印的经典故事如今会带给观众哪些体验?传统地方剧种又会呈献给观众怎样的艺术诠释呢?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孙浩解释说,他们力图融合全院艺术家的造诣和智慧再创经典。

评剧《梁祝》的主创人员,有国家一级编剧、沈阳市剧目创作室主任黄伟英,有国家一级导演、沈阳评剧院艺术总监杨晓彦,唱腔设计是国家一级作曲左玉山,舞美设计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孙浩元,另外,音乐设计赵晋南、指挥李容喆等都是名家。这些名家鼎力打造的《梁祝》是全新的面孔:运用交响乐乐队阵容;唱腔设计大胆改革,在不失传统的原则下向歌曲化靠近;音乐基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而创作,观众熟悉的旋律贯穿整个演出;舞美制作包括舞台灯光设计,都营造出梦幻的环境,大写意场景的呈现赋予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该剧的“新”更在于起用年轻人,打造青春版的《梁祝》。两位主演,祝英台的扮演者韩笑和梁山伯的扮演者孙明月都是沈阳评剧院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有服装设计等都是新人。一系列主创环节均以“突出唯美主题”“大胆改革创新”来呈现这台视觉盛宴。

“与南方剧种细腻、委婉的表演程式相比,成长于北方沃土的评剧更长于酣畅淋漓地释放情感、直抒胸臆。我们这次创排,南北兼容,刚柔并济,力争从唯美的视角演绎传统故事,赢得当代观众的认可。”该剧导演杨晓彦说。

本届展演评剧好戏连台

评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将在10天时间里上演11台地方戏曲剧目,其中6台剧目为评剧,包括辽宁院团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血胆玛瑙》《秦英征西》《中秋泪》《双鱼坠》5台评剧,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乌兰牧骑演出现代评剧《大漠绿魂》。

本溪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展演的剧目现代评剧《中秋泪》,在挖掘贪腐给党的事业和社会造成危害的同时,重点揭示贪腐给亲人带来的创伤。锦州市文化演艺集团首秀力作评剧《秦英征西》,讲述唐贞观元年,秦英挂帅救父、征战沙场解国之危的故事,是一出文戏武戏并重的经典大戏。阜新市歌舞剧院展演的评剧《血胆玛瑙》,生动再现了“玛瑙之都”的本土文化与地域风情,深刻诠释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和誓死抗日的英雄气概。朝阳县艺术推广中心展演的古装评剧《双鱼坠》,围绕双鱼坠讲述传统爱情故事,揭示“人以善恶分,善恶终有果”的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地方戏曲评剧,这些剧目既有“接地气”的禀赋,也有文艺精品的气质。其中,有的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有的在中国评剧艺术节、辽宁省艺术节上获奖,体现出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这些剧目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完成评剧舞台上的“化蝶”

沈阳评剧院建于1959年,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被评剧界称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1961年,剧院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2013年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剧院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技艺精湛,先后演出了300余部各个流派的经典、传统、现代剧目,拥有《小女婿》《茶瓶计》《对花枪》等一批质量较高、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此次创排《梁祝》,缘于这个剧院一个难解的心结。此前,这个故事由许多剧种做过完美呈现,如越剧、川剧、黄梅戏、京剧、昆曲、芗剧、豫剧、晋剧……但从查阅到的资料看,《梁祝》还没有评剧版本,把评剧《梁祝》搬上舞台,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眷恋,更多的还是对生命价值观的认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艺术精品的高山仰止,更重要的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贡献评剧人的一份力量。

经过4个月的创作、排练,全新的评剧版《梁祝》于今年3月28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完成首演后,导演进入二度创作构想修改阶段。

“评剧要传承,需要青年演员迅速成长,尽快挑起大梁。” 年逾七旬的杨晓彦在排练场每天与年轻演员一起摸爬滚打。她给演员讲戏示范:“人物在不同环境下要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每一个台步,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身段,都要与角色风格贴近。”主演韩笑告诉记者,演祝英台对自己是全新挑战,从戏曲角度讲,既要抓住闺门旦的感觉,又要展示出小生的风度翩翩、老旦花脸,表演上突破很大。孙明月说,梁山伯最后一场重头戏是一大段唱腔,每次表演到这儿自己都会声泪俱下,用真实的内心感受感染观众,把“崇德尚艺”作为自己一生的专业课。

当晚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让这出由优秀主创团队崭新诠释的评剧剧目完成一次舞台上的“化蝶”。虽然观众席上以中老年人居多,但很多年轻人也完全被剧情吸引。90岁的退休老职工王庆露在儿女的陪伴下看完演出,连声叫好。69岁的评剧迷李建国则连称“过瘾、好看”。来自阜新的刘女士是一名戏曲院团的管理者,她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的评价是“完美”。

演员谢幕后,现场还萦绕着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观众们站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