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越山海 同心奔小康

——发生在大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故事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05日

刚上高三的李思思(前)在抓紧时间学习。

迪丽奴尔在石总场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讲堂上课。

李世英带领团队攻克多项科研难题。

刘宝东(右)指导农户为樱桃树剪枝。 本版图片由张玮炜摄

张玮炜 本报记者 侯国政

核心提示

使命担当,穿越时空。金秋时节,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贵州六盘水、新疆八师石河子、西藏那曲市索县,活跃着一批批来自大连的挂职干部、医生、教师和科技人员,他们把异乡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奏响新时代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澎湃乐章。

、刘宝东等人就是这个群体的优秀代表,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中,能体会到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折射的是大连市委、市政府带着真情实意,坚持真帮实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贵州六盘水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彼此携起手来共圆全面小康梦。

李世英

五次申请延期的“最美支边人”

李世英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又是上市公司的集团副总,却总是喜欢挎着一个帆布包,他透露说:“没啥隐私。喏,这是图纸,这是最近要用的资料和文件,这是治胆结石的药,感觉要犯病了,我就赶紧吃上。”

李世英出生在河北衡水,在大连化物所工作了20多年,因为援疆先后5次申请延期,又在新疆天业集团工作了快9年,最近被中宣部评为“最美支边人”。

“我是2011年初来的。刚下车,就冻蒙了,零下40摄氏度,哪见过这阵势。我当时心想,反正就一年半,咬咬牙就坚持过去了。” 李世英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刚到石河子时的情形,“我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带队主攻利用电石尾气生产乙二醇项目。那时候全国乃至全球都没有成功先例,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过多久,从未在团队里发过脾气的李世英急了,“我发现自己居然会拍桌子训人。一开始的时候,整个团队信心满满,但设计方案一遍遍失败,有人开始打退堂鼓。这怎么能行呢!”那段时间,李世英几乎就是连轴转,经常是半夜刚结束一个会,就马上回宿舍收拾行李,赶飞机出差,“忙得连歇一下的时间都没有。”

一年半的时间很快过去,李世英的援疆任务快要结束了。“有一天,集团领导找我,问我能不能考虑延期,帮集团把项目完成。其实我早就答应老婆结束援疆回大连,就一起去国外看留学的儿子。听说再延期又得一年半,她当即表示不同意。我就想办法哄她,答应她再过一年半肯定回去。”李世英说。

2013年,李世英带领团队完成世界首套电石炉气深度净化制乙二醇项目,推动5万吨电石尾气制乙二醇项目顺利投产。天业集团顺利建成5万吨乙二醇和3万吨BDO项目,建成20万吨乙二醇、17万吨1,4-丁二醇项目和20万吨特种树脂项目,推动中国氯碱行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单凭我自己,根本做不成现在这些事。”除了家人的理解,让李世英感动的,还有大连化物所的支持,“所里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和研究技术人才,只要我需要技术指导和帮助,所里从来没有二话。”现在,李世英几乎每周都会见到大连化物所的同事,“他们都是到天业集团给予技术支持的。”

“让我扔下这些走,我真舍不得。反正只能顾一头,已经哄了我老婆9年了,不怕再多两年。”李世英嘿嘿一笑,“其实第一次延期时和老婆商量是真心答应她只延一次,没想说话不算话。她以前比较依赖我,现在完全成了独当一面的‘女汉子’。至于儿子嘛,我刚来这里的时候,他还在上大学三年级,现在已经在上海工作了。”

大连,上海,石河子,一家三口在地图上连成了一个三角形。李世英更在意的是自己在新疆做了什么。目前,他在天业集团承担战略发展和对外合作任务,负责百万吨乙醇及其下游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天业集团和大连化物所共同建立的联合催化中心以及辽疆石河子工业研究院已开始步入正轨。而且,几年时间,他还为天业集团培养了82名工程硕士研究生。

“家人团聚、工作平稳当然是一种幸福,但我就是那种喜欢做点事,希望能成为一个有贡献的人。”李世英说,“援疆可能是个苦差事,可我觉得,挺幸福的。”

迪丽奴尔

怀揣大学梦的汉语助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老街一区,一栋普通住宅楼,迪丽奴尔的家就在这里。

看到记者来,迪丽奴尔赶忙擦擦手从厨房出来。她的丈夫买买提拉吉给别人打零工,还没回家。10岁的大女儿娜色芭有些腼腆,6岁的儿子乃吾卡尔和3岁的小女儿娜孜热咯咯笑着在屋子里追逐着跑来跑去。

这是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五口之家。简单粉刷过的白墙上用透明胶带粘着娜色芭和乃吾卡尔的奖状,这是房间里唯一的装饰品。

晚上7时多,迪丽奴尔带着孩子们出了门。每周一、周二、周四的晚8点,她都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到石总场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讲堂当老师。

“家里7个孩子,我是学习最好的。当时如果参加高考,肯定能考上大学。但妈妈去世得早,爸爸打工养家很吃力。”蒙着被子偷偷哭了几个晚上,迪丽奴尔还是决定放弃。2004年冬天,她离开石河子来到乌鲁木齐打工,3年后与买买提拉吉组成了家庭。她说:“结婚以后,我们回到石河子。为了照顾孩子,我就没法工作了,只能靠我丈夫打零工挣钱养家。”

尽管生活劳顿,但迪丽奴尔一直满怀希望,寻找学习的机会。“我永远记得苏场长和社区干部来我家的那一天。”迪丽奴尔提到的苏场长,是大连援疆工作队副领队,时任八师石总场党委常委、副场长的苏志来。

2017年,大连保税区与石总场开展“一对一”援建,明确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和促进民族团结等主要方向。保税区出资60万元,在石总场开办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讲堂并推动军垦社区薄弱环节建设,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都可以参加免费学习班。开课前,苏志来和社区干部一起,到辖区每个少数民族家庭通知这个消息。

但那时娜孜热还小,需要人照顾,迪丽奴尔的读书机会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那段时间,苏场长和社区干部经常鼓励我,让我别泄气。”2017年下半年,迪丽奴尔再也等不了了。由于有学习基础,迪丽奴尔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很好。2018年,在大连保税区设立的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奖学金评选中,迪丽奴尔获得了一等奖学金1000元。“后来,苏场长、社区干部和老师让我当助教,老师不在时,我就给同学们上课。”迪丽奴尔说。

“等娜孜热上幼儿园了,我就去打工挣钱。吃穿都能省,3个孩子一定都得上大学。”迪丽奴尔突然抬起头问我,“你觉得我还有机会上大学吗?”

在军垦社区的活动中心里,石总场在大连保税区的支持下专门为大讲堂安排了一间教室。晚8时,迪丽奴尔站到黑板前,“请打开74页,我们今天要学习第10课,升国旗。先跟我读: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虽然目前已调任八师石河子市发改委副主任,但苏志来一直在为迪丽奴尔的大学梦努力着。利用大连保税区援疆资金聘请迪丽奴尔为大讲堂助教后,苏志来又主动与大连多所高校联系,与保税区、旅顺商务局等有关方面沟通。“迪丽奴尔的情况比较特殊,圆她大学梦的同时,还得解决她孩子的上学问题以及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问题。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希望帮助迪丽奴尔的丈夫在大连考取技术资格证书,让他们的日子好起来。”苏志来说。

在维吾尔族语言中,“迪丽”是心的意思,“奴尔”则代表阳光。迪丽奴尔怀着一颗阳光灿烂的心,怀揣着大学梦,始终积极地生活着。或许,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在大连某所高校的校园里,你会看到一位美丽、自信的维吾尔族姑娘,微笑着对你说:你好,我是迪丽奴尔。

刘宝东

把大连大樱桃栽到了六盘水

“反正我是从来没看到过一棵树上结浪个多(那么多)樱桃,帮(把)樱桃桠桠(枝子)都压弯了。棚棚头(大棚里)都是人,有我们村的,也有隔壁村的,排起百八十人的队,都想来看哈(下)结浪个多果子的樱桃树长哪样(什么)样子。”提起今年5月份经历的“稀奇事儿”,操着一口当地方言的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农民杨朝凤到现在还是一脸难以置信。

创造这个奇迹的刘宝东今年60岁,说着一口尾音上扬的锦州话,“一棵树能产9公斤,当地农民从来没见过结这么多果的樱桃树,一直站在树底下乐。我说,揪一个尝尝啊?他们说,不吃了,看着就舒服。我给揪了几个,他们说,比以前吃的所有樱桃都甜。”老刘戴着一顶皱皱巴巴已经褪了色的遮阳帽,风吹日晒黑黝黝的脸上全是笑意。

“开始种的时候,供苗商说三年就能挂果。到了第三年,这树倒是第一次开了花,果却一个都没结。”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远斌显得有点着急,“到第四年,总算挂果了,可还没长大就掉了一地。好不容易保住的果,个头小不说,还不甜。技术人员想了好多办法,都没太奏效。产量就是上不来,开花多,结果少,95%的果都是裂的,根本卖不上价钱。”

大用镇位于六枝特区东部。2013年,六枝特区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了樱桃树苗。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可是个以前从来没种过的稀罕物。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樱桃好吃树难栽”,一点不假。

“来之前知道这儿的樱桃长得不好,但没想到这么不好。不过不长时间我就看出门道了,这边光照好,雨水足,树长得特别快。但他们不敢给树剪枝,枝子猛长,哪能结果?” 在大连佛伦德农业科技公司任技术员的刘宝东和花卉、蔬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老伴儿张桂荣的专业就是果树种植,“去年5月份,公司找我谈话,说贵州新建了个大樱桃基地,让我和老伴儿来给指导指导。本来以为待几天就可以回家,也没怎么准备,来了之后才知道,这可不是几天就能行的事儿。”

“第一批樱桃苗是去年5月26日到的。”张远斌记得特别清楚,“大连投了3000万援建资金,在园区里分期建大樱桃研发示范基地,引进大连的22个品种5万株樱桃苗。这批苗基本都是4年到6年的树龄,已经长成型,看起来却和我们这边的树不一样。”

为了避免大连樱桃“水土不服”,老刘和老伴儿几乎把日子过在了大棚里,“一早上就进棚,饿了就在棚里凑合吃口馒头。怕一时看不住,再出问题。”从剪枝拉枝嫁接,到改良土壤,再到修建防雨设施,老刘和老伴儿摸索着琢磨规律,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他们根本没想到,种了一年的树就能开花,更想不到樱桃树真能挂住果,还能挂住那么多果。但其实我跟你说,未来产量肯定照比现在大得多。”

不用等到更大的产量,刘宝东和老伴儿已经在十里八村出了名。“大家都知道了,大用樱桃园里有两个大连来的,种樱桃特别厉害。”老刘腼腆地笑着,“大家伙儿排队来看大樱桃,也捎带着瞅瞅我俩。他们当场就拉着我,让我给他们讲怎么种樱桃。我这心里啊,是真高兴。”

从去年5月份到大用,老刘两口子已经一年多没回大连了。“刚开始来的时候,这里安排了十来个农民给我帮忙,顺带学技术。我听不懂他们讲话就已经够要命了,没想到还有更要命的。这些农民岁数都不小,人老,特别犟。我要给树剪枝,他们都不同意,说本来就不坐果,不是越剪越少了?把我气得直乐。现在啊?现在也说不准啥时候能回去,老人、孩子都在大连那边,确实挺惦记的,但这边咱得好好干啊。伺候樱桃跟伺候孩子一样,从小树苗养起来的,都有感情了,哪舍得随便就扔下。”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刘宝东和老伴儿不仅把剪枝拉枝这些果树栽培技巧教给了当地农民,也让他们开始打心眼里重视农业科技。也许,这才是大樱桃的大用处。

现如今,杨朝凤也跟着老刘两口子学起了种樱桃,学得比谁都认真。她说,她也想亲自种出“能结浪个多果子”的樱桃树来。

李思思

期望考到大连去上学

“明年高考,我一定要考到一座有大海的城市。”

“大连?”

“当然!”

这是记者和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八中学高二学生李思思的对话。

李思思的家在六盘水市水城县,每天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山,走在街上也可以看到山,到处都是山。长这么大,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省会贵阳。

“这里很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从来没有出过六盘水。在他们的世界里,最熟悉的是山。”大连市教育局援黔干部,挂任六盘水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的郭卫告诉记者。

“高二还没开学的时候,我发现班级QQ群里的老师都换了。后来才知道,新学期我们班的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都将由来自大连的老师教。”李思思说,换老师的消息一下子在班里炸开了锅。

满怀好奇与期待,新学期开始了。

“郭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们都偷偷‘哇’了一声。郭老师的发型太特别了,不是平头,而是偏分。同学们私下里都说,这个老师可真酷。”

“辛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英语课,全程讲英语。当时我担心会跟不上了,但一周之后,我们就适应了辛老师的英语教学模式。”

高二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由于有5位大连老师任教,高二四班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大连班。

“郭老师刚来就给我们定了新规矩,班里分了四个小组,设计了有奖有罚的‘班级币’,卷子和作业本上的名字都要写在固定的位置……”一开始,李思思和同学们觉得这样挺麻烦,但慢慢地,班级整体氛围和风气越来越好,总得到学校表扬。

“从大连老师那里,我们听说了很多从来没听说过的事。以前我有点自卑,不知道上大学后能干什么。现在我有自信了,大连老师给我打开了眼界。别的班级的同学下课经常把我拉到一边,问大连老师和大连的事儿,他们都可羡慕我们班了。”李思思的脸上满是自豪。

康瞿红是高二四班的语文老师,也是唯一的本地老师,刚听说要和大连老师“搭班子”时,她有些担心大连老师远道而来会“水土不服”。但看到大连老师很快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由“担心”到“放心”,从“有顾虑”到“真心服”。用康老师的话说,这样的转变,完全来自大连老师的实力,“大连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提高了老师的业务水平,只要有大连老师的公开课,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拎着凳子在班级间穿梭听课。”

郭卫告诉记者,大连市选派5个学科13位重点高中教师组建两个“5+1”高中支教团队,创办两个“大连班”,开展“组团式”对口支教,就是为了精准到位地对接“所需”和“所能”,使两地教育的工作想法、节奏步调一致,实现两地教育协作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开启两市整班制教育协作新模式。支教不仅仅只是上一堂课,更重要的是传播和复制大连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做法,提升六盘水的整体教育水平。

一年很快过去,高二结束了。

高一时英语成绩一般的李思思考了全年级英语最高分。在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她却听说,大连老师要回去了。

给老师们送行的时候,李思思哭得很伤心。她说,老师们也哭了。但是,他们的联系却从来没有中断,老师们还会经常在网上给同学们讲题,为同学们学习、生活上的事出主意。

在六盘水市第八中学采访时,记者又听到一个好消息:8月5日,第二批共5名大连老师已赶赴六盘水市八中,即将出任高三四班老师,“大连班”将续写它新一年的传奇。

在日记里,李思思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以前我以为,山的那边还是山,但现在,大连已经成了我心中另一个故乡。我知道,山的那边是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