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县胜利镇三家子村历史厚重

这里的小米儿曾是“珍珠贡米”

辽宁日报 2019年09月03日

王守东和母亲一起剪羊毛。

邢连友(左)编筐。

老屋山墙上的对联。

封侯拜“象”。(胜利镇政府供图)

三家子村的迎客松。(胜利镇政府供图)

民宅上的五花山墙随处可见。

三家子村掩映在绿色山谷中。(胜利镇政府供图)

当年敖云龙被绑在这棵柏树上。

本报记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三家子村被写生的画家称为“十里画廊”,这里物产丰富,有杨贵妃爱吃的“安梨”,有乾隆皇帝御封的“珍珠贡米”。这里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朝阳最早开辟的革命老区之一。走在乡村的土路上,随处可见老树、石磨、五花山墙,记录着古村落的淳朴秀美,更有老宅上的耕读祖训对联,警示子孙要靠勤劳的双手描绘美好未来……

村志

CUNZHI

朝阳县胜利镇三家子村

距朝阳市约75公里,地处柏山山脉,山多地少,紧邻胜利水库,上游有湿地100多亩,村内还有天门山风景区。总人口1568人。境内有森林、水域、低山、丘陵、草原等,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村庄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劳务输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为旅游业,现已有一定的基础。近年,传统村落的好山好水又得到大专院校师生、美术协会画家的青睐,现已建成天门山写生基地,号称“十里画廊”。

安禄山与“安梨”

三家子村被群山包围,这大山里的宝贝还真不少。一路上仰望着群山,陪同的孙中青告诉记者,每到夏秋季节,山上果实累累,当地百姓就结伴上山,采摘山枣、红松蘑、榛蘑、各种药材,还有安梨。三家子村周围有三四百棵安梨树,每年一棵大安梨树就能结出几千斤果实。

安梨是秋子梨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味道酸甜独特,果实极耐贮藏,可贮存到次年五六月份。经长时间贮藏后,果肉变软,果汁增多,甜味增加,也可作冻梨食用,而且安梨产量高,植株寿命长,抗寒、抗病虫,适应性很强。

有这么多优点的安梨,是缘何得此名字的呢?这要从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安禄山说起。据胜利镇政府有关史料记载,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初一,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许多丰厚的礼物。过罢生日的第三天,安禄山奉命觐见杨贵妃,为讨贵妃欢心,也进献很多礼品,其中包括安禄山从辖区带来的一种酸梨。

没想到杨贵妃品尝之后,对这酸梨赞不绝口,连连称赞道:“甘甜中含有微酸,真是好吃,这梨叫什么名字啊?”安禄山一时语塞,因为此梨只是从家乡带来的酸梨,并没有什么名字,但此时杨贵妃询问,又不得不说,安禄山急中生智张口答道:“这是我家乡的安梨啊!”杨贵妃大喜,赏赐有加。安禄山非常高兴,命人大量栽植安梨。

胜利镇三家子村一带就生长了许多安梨树,由于过去民间缺医少药,附近百姓常采摘安梨,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头痛发热等疾病,可以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囤顶老屋有一副耕读对联

朝阳县胜利镇三家子村在天门山风景区脚下,群山环抱。“看,这是三家子迎客松。那是南天门、五星洞,远处是石佛背经石。”路上,胜利镇城建助理孙中青几次请记者下车,指点观看三家子村域内陡峭的山峦、辽阔的田野和俊逸的古树。

走进村落,记者发现村里老宅大都依山而建,现存较为完整的有300多户,老建筑房屋达到78%,多是拱形囤顶、五花山墙,美观又实用。村民王凤举的家就是典型:房屋两侧山墙砌筑青砖,并用水刷石抹面,中间勾画出漂亮的花卉图案,装饰古老质朴,独具风格特色。因为三家子村冬季寒冷,拱形囤顶房屋密闭性强,更能保暖御寒,而且当地多风沙,冬季积雪较厚,囤顶建筑也可以缓解风沙侵袭,减少积雪的堆积。同时囤顶结构的屋顶上,还可以晾晒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非常实用。

王凤举的邻居、70岁的村民王志安告诉记者,修建五花山墙这种传统工艺叫“五封少”。上世纪50年代在村里非常流行,自己的家比同族叔叔王凤举家晚盖了一年,也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但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只是简单抹平,没请瓦工装饰五花山墙。

村中小巷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几个老妇人坐在屋檐下,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用针将新采摘的紫苏子叶整齐地穿起,准备晾干留着冬天包黏豆包。66岁的罗翠清大娘还热情地摘下自家院里李子树结的红李子,请远道来的记者品尝。

走进村民包景泉家的老院子,只见老屋以石头为地基,土坯为墙壁、檩木为房顶,房子正面左右两边用水泥刻着一副对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能兴家俭能成”,诉说着朴实农民的家风祖训:耕读二字,是治家之本,或耕或读,量力而行,但是都需要勤劳节俭、忠诚老实的品质,自力更生,赢得美好的生活。

三家子村村落形成于清代,村史可追溯到300年前。据66岁的村民白明全的《白家家谱》记载,白家祖先为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将,建立功勋后赐封于这块土地上。后来又有杜姓、唐姓、杨姓等人家相继来此居住。孙中青介绍说,三家子村坐落在群山之间,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生态环境优越,村民的祖先大多是为了逃离战争而移民到此,并不断繁衍至今,形成了如今的三家子村。

两棵柏树见证一段革命友情

“胜利镇是解放战争时期朝阳最早开辟的革命老区之一,朝阳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赵子卿,1945年曾到三家子村开展地下工作。”胜利镇镇长刘德会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革命老区的历史:胜利镇三家子村一带地形复杂、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便于开展敌后工作。1945年7月1日,赵子卿(1921-1991年)发展了4名中共党员后,在胜利镇建立朝阳县党支部,赵子卿任书记。1945年9月10日,在胜利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朝阳县人民政府,赵子卿任县长。1946年5月初,赵子卿与县委书记王怀义率朝阳县党政干部组成武装工作队,在朝阳境内精心谋划、排兵布阵,赶走了六家子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占据了三家子村附近的柏山中段,创建了柏山革命根据地,逐渐开辟了新解放区。他还带领部队武装驻扎在三家子村,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反奸清算斗争。

在三家子村东边,有一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昇寺,寺庙前有两棵粗大的柏树,就是赵子卿当年亲手栽种的,在这两棵柏树背后,还有一段敖喇嘛智救赵县长的故事。

赵子卿担任朝阳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后,白天在外奔波,积极发展群众组织,晚间就住在日昇寺中,与寺里20多岁的喇嘛敖云龙相处得很好,忠厚正直的敖云龙对这个年轻的共产党人也十分信任。

一天,有100多名地主反动武装包围了村子。赵子卿发现敌情后,拔出手枪就要冲出去。敖云龙看了看庙外的火光,知道敌人还没发现赵子卿,他当机立断,让赵子卿踩着他的肩膀爬上寺顶,叮嘱他无论下面发生什么,都不要吱声。敌人进入寺里找不到赵子卿,就把敖云龙绑在树上拷打。敖云龙宁死不屈,他大声说:“赵子卿头三天在此住过不假,现在不知去哪了。”皮鞭抽在敖云龙的身上,疼在赵子卿的心里,赵子卿几次想从寺顶跳下来,但又听敖云龙说:“打死我也不知道,赵子卿神出鬼没,一定在老百姓中间。”他这是暗示赵子卿千万别冲动。敖云龙被打得皮开肉绽,敌人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只好骂骂咧咧地走了。

新中国成立后,赵子卿回乡,为舍身救己的敖云龙栽下两棵柏树,象征着两人的友谊如翠柏一样长青。后来赵子卿调离朝阳,还年年带着妻子儿女来看望敖云龙。

乾隆 封“珍珠贡米”

2015年国家对盛产小米的朝阳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朝阳小米”地域保护范围即为朝阳县内,而其中尤数胜利镇域内为佳。

胜利镇党委副书记刘中彪告诉记者,朝阳小米有名气还得从清朝名臣丛占螯说起。

丛占螯(1792-1879年)的老家就是现在的朝阳县胜利镇大嘎海图村。他幼年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出任赣州知府及布政使。他为官清正廉洁,断案如神,所到之处颇有政声。有趣的是,他每次进京办事,不带金银和奇珍异宝,而是带上好多家乡的上等小米,一部分进献给皇宫,一部分送给交好的王公大臣,这些家乡土产让大家倍感亲切温暖。

据《朝阳县志》记载,朝阳小米也曾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秋节过后不久,乾隆从盛京祭祖返回京城途中,路过朝阳,特地率文武百官到朝阳凤凰山祭拜,留住朝阳佑顺寺。朝阳知县送来当地出产最好的小米,乾隆品尝后,感觉这小米饭“粒实滑润,犹如珍珠入口”,即传口谕,封朝阳小米为“珍珠贡米”,命朝阳知县每年进献小米。

如今,三家子村里很多人家还保存着种谷子、糜子、高粱等小粒农作物种子常用的老式播撒工具“点葫芦”。

记者看到,“点葫芦”是一个用葫芦和木筒做成的播种农具,样子有点像葫芦丝。葫芦里边,放着特制的小木筒,一直延伸到葫芦外,前端出口处用木棍绑上,留点缝隙。播种时,把种子倒进葫芦里,挎着“点葫芦”,沿着垄沟一边朝前走,一边用小木棍有节奏地敲打木筒,伴着清脆的敲击声,种子受振动沿着木筒均匀地流入泥土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商越摄)

记者手记

SHOUJI

在一座古朴的农家院子里,记者见到68岁的村民邢连友,他话语不多,但是灵巧的双手令人叫绝,直径半米的荆条筐,他一个多小时就能编好。看他编制的各种大筐小篓,造型周正、圆润,甚是可爱。邢连友告诉记者,他十六七岁时,就跟周围邻居学会了编筐编篓,平时有时间,就自己动手,编一些生活用品,用来装鸡蛋、盛粮食。记者看到其中一个形状类似撮子的荆条编制品,邢老汉拿起来给记者演示说,这个篓可以挎在胳膊上,用来捡蘑菇、拾柴火、捡牛羊粪,走路背着也很方便,是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老话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看着这些整齐敦厚的编制物件,似乎能感悟到老一辈人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精神。

在三家子村走访,记者意外遇到村民王守东和母亲、妻子一起,在家门口树荫里剪羊毛。只见他们手持大剪刀,熟练地给羊剪去厚厚一层毛。被捆住四蹄的绵羊趴在地上,也颇为安静地享受“理发”的快乐。王守东告诉记者:“每年春天和秋天要剪两次羊毛,就在春打梨花和秋打黍茬的时候,剪完羊毛之后,羊会感觉凉爽轻快,之后爱上膘。”

从早上5点多开始,一家三口一直剪到夕阳西下,30多只羊的羊毛终于剪完了。此情此景,让记者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儿歌《剪羊毛》:“洁白的羊毛像丝绵,锋利的剪子咔嚓响,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来劳动,幸福生活一定来到来到……”记者感受到,三家子村的百姓,正在用勤劳的双手,踏踏实实、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传统村落的幸福未来,正在向人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