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让市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29日

本报讯 记者吕丽报道 受益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医联体建设,56岁的大连瓦房店市松树镇松树村村民周静,近日在家门口乡镇卫生院的专家工作室完成了静脉曲张手术,不仅免去了上市内大医院的舟车劳顿,还因为基层报销比例高节省了不少费用。

记者了解到,大连市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让优质医院的医疗资源有效下沉,以此不断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质量。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看病不仅方便,还少花钱了。在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大连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受到国务院表扬。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市改革总体规划且高位推动,把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民生大事统筹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过程中,大连市坚持除逐利、调结构、保衔接、落责任。从政府保障机制、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6+6”系列文件,实施城市公立医院三年过渡期及后续财政补偿政策。全面推开按病种付费政策,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按病种付费数量扩大到118种,对精神类疾病、护理医疗机构实行按床日费用结算。完善职工8种门诊手术病种支付定额,上调门诊白内障手术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80元提高到610元。

为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大连市对3150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降低14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降低535项检验项目价格,其中,药品收入降幅达18.6%、大型设备检查收入降幅达8.8%、检验收入降幅达8.5%,成为本次医改成果在惠民方面最充分的体现。目前,大连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公立医院药占比由改革前的36%降至29%,医疗费用增长率由11%降至8%。在维护公益性、完善补偿机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优化医院运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组建区域医疗集团,大连市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建立县域“医共体”,启动“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使近10万名患者留在基层首诊。建立辽南地区首个区域医疗联盟,全市各大医院和县区医疗机构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对口帮扶、远程医疗、技术协作等关系,今年上半年,全市上转患者1万余人次,下转患者4000余人次,开展远程治疗3万余次。双向转诊渠道顺畅,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大连市以“加大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加强专科联盟建设”三个抓手,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大连市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一系列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全市每万人口现在拥有全科医生3.53人,已提前达到2020年规划目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连市实施医保惠民政策,用医疗保险基金为参保人员支付部分签约服务费,对签约参保人员诊疗费用减免20%。基础包、升级包、个性服务包等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还在社区居委会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开展“2+1”社区家庭医生顾问特色服务。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410个,普通人群签约数256万,重点人群签约数达143万。以沪连对标为突破口,大连市加强专科联盟建设,与上海市开展医疗技术合作,重点推进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重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儿科、麻醉科、病理科、精神科等短缺医疗资源的专科联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