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用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姓的殷殷期盼,铁岭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关切,持续用力,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稳步提升。
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铁岭是辽宁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相对较大,经过4年攻坚,累计实现7084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6%降至2018年的0.92%,17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
为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铁岭市坚持新型经营主体、村社合一、产业扶贫联合体及龙头企业带动,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建设1个产业扶贫基地和1个合作社。同时,加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安置贫困家庭大学生,未被录用的采用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对2019年全市预脱贫人口18342人上“收入保”,确保贫困人口土地收入达到脱贫线。持续实施“健康保”项目,累计救助13711人,启动医疗补充保险,真正实现了贫困人口看病住院、日常用药、域外就医全过程有保障。
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坚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监督问责为抓手,不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持续推进“放管服”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至2.5个工作日,先后出台154项兴企便民举措,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为重点项目配备“项目管家”,开展“千人帮千企”活动,35名市级领导带头帮扶重点企业。打破部门壁垒,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税务事项“一窗受理”。开展“兴企为民服务直通车”大讲堂活动,建立“局长跑一次”制度,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铁岭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真正转化为引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实践。
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人员8.6万人次、清运车辆7.2万余台次,清理垃圾15.2万吨。同时,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治理,推广新型厕所,全市46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中,已有373家完成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1.5%。积极推进河长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2019年全市计划创建美丽示范村60个。
大力实施“先进文化进万家工程”。铁岭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先进文化进万家工程”。
近年来,铁岭市累计投资2150多万元,修建文化广场舞台186个,修建路灯4135盏,新增健身器材2521套,打造文化墙1553面、文化展板1458块。组织开展“种文艺在乡”“送戏下乡”等活动和流动文化服务,积极扶持90多个民间民营文艺团队和9600余名业余文艺骨干。组织动员群众抵制滥办酒席行为。2018年年底,896个村已成立了红白理事会,283个村初步杜绝了大操大办现象,累计制止大操大办2695起,村民主动取消置办酒席1万余件,节约资金7.29亿元。
多轮驱动助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近年来,铁岭市顺应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调整优化种植、产业和品质结构,提升机械化水平等举措,多轮驱动,推动铁岭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稳步迈进。
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铁岭市积极引导农民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全市在西北部风沙区及周边地区,重点发展了花生抗旱作物;在中西部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了设施蔬菜、西甜瓜等作物;在东部山区,重点发展了冷棚蔬菜、中药材、烟叶等作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培育扶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引导促进一批等措施,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调兵山30万吨燃料乙醇投产达产、益海嘉里15万吨果糖项目正式启动,九三大豆油、西丰茅台保健酒等项目已显示出强大的带动作用。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实现160亿元。
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制定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的实施方案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指导意见,着力推进“42度铁岭”公共品牌创建,推出了“42度铁岭伴手礼”,“42度铁岭·五色荷花”已委托专业机构设计、运营。
坚持量质并举,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迈进。自2004年始,铁岭市连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补贴资金的拉动下,一大批农机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2018年,全市规模化农机合作社达480余家,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