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幸福 通向远方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28日

(上接第一版)

蓝天、白云、绿田一望无际,7米宽柏油乡路穿梭其中更显俊美。

这条路叫“坝四线”,是周围7个行政村1.6万人去镇里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交通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秋收时节、旅游旺季,农机、大客车、货车来来往往,时常拥堵,耽误货物进出。路窄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病。

去年起,省交通部门自下而上了解农民需求,确定修路地点,坝四线成了首批升级乡路,道路从5米拓宽至7米,承重力更强,今年秋收的货车跑起来再也不堵了。

70年,辽宁村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越修越美。1949年,全省公路里程7901公里。如今,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速公路连接了全省市县,普通国省干线连接80%以上乡镇,县级公路连接所有县乡,村到自然屯联通率也达80%以上。新建农村公路精准扶贫公路4300公里,提前完成农村公路精准扶贫规划全部目标任务。

两“高”通 随心行

“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周末假期,沈阳小伙王兵带着孩子到大连转了转。放在过去,想利用短短的周末时间出去旅游基本不可能。如今,这已经是绝大多数市民的常态。

短时间到达,来自于交通的畅通。如今,我省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速县县通,即将实现高铁市市通,便利的交通缩短了时间和距离,让远方不再遥远。

“过去, 沈阳到大连走黑大线需要一天,到朝阳得披星戴月,到丹东得翻山越岭。”开了半辈子货车的老司机满树杰,回忆起年轻时感慨道。

抓住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机遇,1990年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2002年辽宁提前8年完成国家“五纵七横”路网规划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省辖市通高速;沈大高速4改8车道开了国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先河。

截至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12公里。

“高速”快,“高铁”更快。

2018年11月1日零点,京沈高铁辽宁段开始模拟载客试运行,牛河梁、喀左、北票东、乌兰木图等10个地区,成为高铁时代的新成员。至此,我省的13个城市沿线的40个县区都通上了高铁。

说起铁路,辽宁人从心里自豪。1978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3593公里全国第一。如今,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950公里,其中高铁已达2125公里,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载客量已达到全省客运量的55%。

三张“网” 天地宽

今年4月,首批100辆由华晨集团生产的华颂汽车从大连港发往国外。

上半年,在新货源、新业务、新航线“三驾马车”的拉动下,辽港集团大连汽车码头公司完成商品车吞吐量近39万辆,同比增长8%,并连续16个月刷新单月历史同期作业纪录。

支持、保障、服务经济发展是交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位于东北亚核心地带的我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陆、空“三网”齐发,立体交通模式逐渐完备。

坚持港口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发挥区位优势。1949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21万吨。眼下,六大港口实现通过能力6亿吨,生产性泊位421个,货物吞吐量超过11亿吨,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152条。大连港、营口港均是全国十大港口,全省港口整体吞吐能力处于全国前列。

前些天,中国方舟西姆集团董事长马塾君又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去德国出差的机票。对于从事外贸工作的他来说,“在云端”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民用航空机场8个,开通航线483条。其中国际航线58条、地区航线5条、国内航线420条,沈阳和大连机场吞吐能力分别达到1734万人次和1749万人次。四通八达的交通方式,立体交错的网络格局,不仅让马塾君和同事节省了大量时间,也吸引更多外部投资落户辽宁,让更多辽宁人、辽宁产品走向全球。

脚下的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通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