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幸福 通向远方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28日

本报记者 孙大卫

开栏的话 1949-2019。70年,曙光升腾,万物生长,激荡起波澜壮阔的复兴气象。在国家非凡的历史单元中,“辽宁篇章”同样厚重而精彩。

连月来,本报记者深入全省各地,走基层、看现场、访群众,追寻历史的足迹,谛听时代的心跳,感受社会的变迁。今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蝶变”专栏,从不同侧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敬请关注。

8月20日,已在沈阳生活了60多年的王玉山老人, 一大早就登上了开往老家通辽的列车。1小时20分钟后,抵达目的地。

“1956年,我第一次来沈阳,是一个‘可怕’的过程,得先从村里搭牛车到县城,再坐汽车到市里,再在绿皮车上晃荡20多个小时。”说到从前,王玉山唏嘘不已。

从论天数到按时计、从打怵出门到温馨之旅,王玉山的感受,折射着辽宁交通的巨变。

“海陆空”设施不断完善,“公铁水”结构持续优化,70年来,辽宁交通网络无论密度还是长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第一条水陆集装箱联动线、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座跨海高速公路桥、第一座特大铁路桥、第一列500米长钢轨列车组、第一条平战结合的沥青混凝土飞机跑道……辽宁交通运输,曾创造共和国历史上70余个第一。

到今天,我省已建成高速铁路2125公里,即将实现市市通;高速公路4212公里,陆地实现县县通;普通公路逾12万公里,已经村村通;民航机场8个,航线483条;开放口岸13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1亿吨。沿海到腹地、城市到农村,大动脉、微血管,互联互融,经纬交错。

条条大道通四海,万水千山只等闲。

一条路 百姓富

路面情况、柴草垛占道情况、路边树木生长情况……从家里到村委会,抚顺县汤图满族自治乡占贝村党支部书记于耀奎边走边记。

去年起,这样的过程,老于每天都要经历一次。这缘于他的一个新身份——村辖区范围内6.5公里村级公路路长。“大伙儿搞旅游、跑运输、卖中药材全靠它了,不爱护可不行。”

过去占贝村可不这样。刮风一身土、下雨两脚泥,村里的特产出不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如今路宽了,村子也富了。农家乐从5月到10月生意不断,一到季就有外地货车来收药材、买山货,不少家开上了小轿车。

道路通,百业兴。(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