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公布的第二天,一位朋友很吃惊地告诉我,购书网站上,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断了货,“还以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关注严肃文学呢,没想到茅盾文学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而在另一则新闻中,情况则是相反的:茅盾文学奖揭晓当天,在广州开幕的南国书香节上,仅发现了三处摊位摆有专门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五部获奖作品中仅有三部作品正在出售。“《哈利·波特全集》占了整整一个摊位,《九州缥缈录》再占一摊位,与之对应的是大量书迷齐聚这些畅销书前。近日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是出版商们重点推荐书目,物料、显眼标牌一应俱全,‘茅奖’书籍对比之下,待遇未免‘寒酸’。”
“这年头,还有人关心‘茅奖’吗?有人因为获奖就跟风买书吗?”相似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却是截然相反的。但细想起来又不矛盾,买不到跟卖得少可能更有关系,严肃文学作品越来越“小众”的状况不会因为一次评奖而彻底改变。“茅奖”作品热销当然好,但真正检验一部经典作品好坏只能靠时间,不是一时的畅销,而是长销。
对“茅奖”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备受关注的全国性文学奖项之一,从这些获奖作品中能够看到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现状,看到作家们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绩。
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没有时间读完所有的获奖作品,在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我特别关注的是以下几部:
首先是梁晓声的《人世间》。也许是出于某种怀旧情结,因为梁晓声初登文坛的几部作品正赶上我刚刚对文学感兴趣的少年时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曾经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人世间》的宣传语中,“昂扬的理想主义精神让读者看到了作家梁晓声受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与几十年坚持不变的艺术情怀”,仅这一句就对我很有效。
再有就是李洱的《应物兄》。年初时就有好几个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关注的理由一个是它描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另一个是评价两极,争议本身就是看点。
关注的作品还有在5部获奖作品之外的:一部是刘亮程的《捎话》,读过他的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和小说《凿空》,是在李娟之后我所钟爱的“写新疆”的作家。不知道这位以散文见长的作家,这次的小说到底会不会令我有新的惊喜?另一部是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是一位七旬老者推荐给我的,作品关注“变老”的话题,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当然了,还少不了对我省作家滕贞甫的《战国红》和孙惠芬的《寻找张展》的关注,一部入选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一部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部入围作品之一,是辽宁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突破。
我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出于自己的阅读偏好,相信相当多的读者也是如此。文无第一,每一届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很难得到众口一词的肯定。无论是“五个一”还是“茅奖”,也都不过是给爱好者提供的参考——一个在畅销书排行榜和文学网站的点击量之外的参考,有权威评论家作出品质保障的参考。不是“迷信”权威,但对他们的意见应该给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