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谋划推进振兴发展的先手棋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27日

马洪君

核心提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而明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重要节点,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并作深入思考研究,从而找准接下来谋篇布局的关键着力点,下好先手棋,这对于进一步谋划和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基本点,加速推动高质量发展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辽宁如何跟上新时代经济发展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重在准确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更高质量。既要把提高供给侧结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又要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二是更加公平。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全面激发各类微观主体活力,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三是更有效率。在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高质量标杆企业,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四是更可持续。“笼”要舍得腾,“鸟”要及时换,坚决破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形成新的有效产业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固依托。其次,要研究“四个体系”和“一个制度”。“四个体系”即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一个制度”即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最后,要研究建设途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全面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六项重点工作”,以及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1+8+N”实施意见。落实得越好,辽宁就会越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攻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需做好五篇文章:一是靠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二是靠培育平台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强化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建,沈抚新区建设,高新区转型升级。三是靠双招双引汇聚创新发展新要素。加快引进一批支撑型、引领性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制定人才细分标准和人才目录,加强人才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和“辽宁工匠”。四是靠融合发展打造振兴发展新格局。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度融合,科研基地和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五是靠补齐短板焕发实体经济新活力。做大创新企业,做活创新资源,做优创新生态,做实创新政策。

以比较优势为立足点,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目前,我国“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已占GDP的比重达16.1%,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差距。据分析,“三新经济”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会有长足发展。因此,我省应加大力度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并持续用力。一是挖掘企业比较优势。可对我省企业生产要素丰裕程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省企业分类指导意见。二是挖掘高校(科研院所)比较优势。辽宁高校、科研院所多,是一笔宝贵财富。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其按新经济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其结合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创办新经济企业。三是挖掘城市比较优势。我省是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省份,要在挖掘城市比较优势上有更大突破。四是挖掘农村比较优势。进一步释放我省农村比较优势,通过解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等问题,做大做强做优农村特色产业,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五是挖掘营商环境比较优势。要以落实新修订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再掀起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新高潮,进一步提升辽宁经济国际竞争力。六是挖掘改革比较优势。要紧紧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实行破立结合,突出“破”字当头,在存量变革中,用好老工业基地“家底”“本钱”,在东北率先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新体制。

以绿色发展为“靶向”点,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

我省在“十三五”期间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极大提升了辽宁环境承载力。接下来,既要考虑巩固已有成果,又要考虑如何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一是着力建设美丽辽宁。既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又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又要坚持建设美丽辽宁全面行动的共治观,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辽宁的强大合力。二是着力构建辽宁生态文明体系。既要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又要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等。三是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抓好点上的建设,如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等,又要在面上有所突破,如绿色城市、绿色农村、绿色产业、绿色生态等。在点面结合中,一手抓制度设计,一手抓落细落实,让绿色发展生根见效;一手抓治污攻坚,一手抓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手抓生态治理,一手抓绿色产业,在改善环境质量中助推经济增长。

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17+1”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合作水平不高,对外依存度较低,一直制约着辽宁经济发展,这种局面要有实质性突破。一是落实好“两个文件”。我省已先后出台《关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和《辽宁“16+1”经贸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关键在于落实到位。二是建设好“三个区”。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辽宁“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及辽宁自贸试验区,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十分难得的开放合作平台,应举全省之力建设。三是发挥好“三个作用”。首先,政府作用不可替代。关键是整合好政府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效应。其次,企业尤其是企业家作用不可忽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政府的保驾护航下,拓展开放合作的空间能量巨大。最后,“第三方”作用不可小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协会、商会、联合会、促进会等十分活跃,在很多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如何发挥其作用,也是我们应思考的重要课题。

以提升海洋工业为突破点,全面打造海洋经济

辽宁海洋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潜力巨大。我省虽已“转身向海”,但效果并不理想。工业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脊梁,在稳增长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优化辽宁工业结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全面提升海洋工业。我省应向山东省学习借鉴,通过进一步提升海洋工业,全面向海洋进军。

以一体化发展为着眼点,全力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

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影响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行政壁垒。行政壁垒打破一小步,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就会前进一大步。目前,沈阳经济区有条件有优势,能够率先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因此,沈阳经济区发展步子要大,速度要快,质量要高。一方面要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一体化,另一方面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有条件的小学、三级医院等集团化办学办医。同时,全力推进要素畅通流动机制建立,包括人力、土地、资金、政策、科技等区域内整合机制,以此加速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化都市圈。

以打造“2.0”版为牵引点,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我省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着力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升级版。一是进一步巩固“三去一补一降”业已取得成果。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出发的立足点。要在巩固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破、立、降”力度,利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市场出清;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继续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齐头并进,不断增强供给能力。一方面,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和企业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催生更多优质企业,提升我省在国内外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过程中,要坚决消除“四大障碍”(即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结合的障碍,金融服务之“血”与实体经济之“肌”的障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需求的障碍,省内市场与生产企业对接的障碍),为做实做强做优辽宁实体经济奠定改革基础、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政府研究室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