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应该有的姿势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09日

王晓河

“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到下党乡,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我们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他说这样走近一点。那个地方,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一路上,隔上两三里,老百姓就自发在那儿摆摊,一桶一桶的清凉汤,都是用土药材做的,让我们消暑,真是‘箪食壶浆,以迎红军’啊。虽然很累,但我很感动。”

这两个片段是习近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时的镜头。一个扛着自行车走,一个披荆斩棘开路,如此调研姿势恐怕很多领导干部未曾有过。“那样一个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记你几代。”因为这个姿势不是摆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初心使然,本色自然,令人信赖佩服,从内心里感到亲切亲近。如此,姿势摆正了,调研才能深入进去。

姿势,虽说是一种态度表征,却折射出内心的观念。有什么样的修养、素质、品行,就有什么样的姿势。

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势。眼睛昏花的孤老藏民见到前来访贫问苦的孔繁森,惊奇地问:“你是谁?”孔繁森答道:“我是您的儿子!”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就要有这样的情怀和谦恭。调研的目的就是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付诸实际行动,亲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调研由上到下莫有俯视感,给群众获得感莫生施舍感,为群众办事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因为自视高了,价值就自贬了,就会产生隔离感,如此调研必然浮浅。

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姿势。在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意见,在农家院坐小板凳问疾苦,在百姓家炕头上盘腿拉家常……调查研究的这些动人身影令人难忘。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看到群众就不算下基层,脚要走到群众中。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虽然可“视通万里”“键接千家”,但“百闻不如一见”,“隔空对话”总不如“当面锣对面鼓”实在感人,解决问题。蹲下看蚂蚁、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依然是传家宝,不可厌而弃之。调研如探矿取宝,入之愈深,见之愈奇;又如“涉深水采珍珠”,扎到底,采得准。只有真正放下架子和群众见上面、拉上手、说上话,问得家长里短,听得一孔之见,才能摸得实情通透;只有扑下身子,和群众摸爬滚打实干一番,出把力气流点汗,才能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有“坐小板凳”的姿势。下基层进村入户,常会遇到小板凳,能否坐得下、坐得惯、坐得住,反映着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检验着公仆意识、群众意识的强弱和调研的质量。坐得下小板凳,是一种平等意识,无身份差别、无地位高低,“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相投”,群众会自然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里的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干群亲密无间。坐得惯小板凳,是一种公仆情愫,想事说事办事“以百姓心为心”,就会紧紧扣住民心,牢牢聚拢民心,把该办的事办好。坐得住小板凳,是一种朴实作风,没有挑拣,毫不嫌弃,那个“位置”就是在群众中的位置,它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视野、思维判断,乃至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姿势连着素质,连着作风,并非刻意而为、着意讲究,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本色的习惯演出,关键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四根支柱”铭心践行,调研的姿势自然端正,成效自然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