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在大路上》——

这首歌唱出人民战胜困难的气势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09日

1964年,李劫夫(右)在沈阳农民家中体验生活。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

提示

“我们走在大路上 ,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57年前,由著名音乐家李劫夫创作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唱遍了全国。57年后的今天,我们唱起这首歌,依然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于1962年,发表于1963年第五期《歌曲》杂志上。那么,李劫夫是怎样创作出这首歌的?近日,记者先后采访了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徐占海和红色文化研究学者赵怀力,听他们讲述《我们走在大路上》背后的故事。

“用歌声传达精神和钢铁意志”

当年,李劫夫担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时,徐占海是学生。徐占海眼里的李劫夫治学严谨、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他与师生打成一片,没有半点院长架子。

徐占海讲道,《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于1962年,在那段特殊时期,李劫夫看到了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与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写出这首歌,鼓舞了士气和斗志。

谈到这首歌创作起因,徐占海回忆说,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962年春末夏初,周恩来总理与国务院一些部委主要领导一同来到沈阳,主持召开工业调整会议。会议即将结束时,举办了文艺演出,周恩来观看后,把陪同观看演出的时任辽宁省委文化部部长、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的音乐家安波和安波约来的李劫夫邀请到北陵休养所,进行长谈。周恩来向两位音乐家讲述了当时国家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后说,你们要相信,党和国家有能力、有力量率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继续前进。安波和李劫夫听后,心情激动,彻夜难眠,决定写一首歌,要把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和艰难困苦的勇气和精神唱出来,并决定把周总理说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话用到歌词里,表达出不屈精神和钢铁意志。

关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创作过程,多年来,李劫夫的夫人张洛和女儿李丹丹也有比较清楚的记忆。李丹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父亲写完《我们走在大路上》后,用毛笔写了一个大歌片儿送给周总理。后来,在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时,她的父母赶到前线救灾,遇到了视察灾情的周总理,周总理对父亲说,“大路上”四段词,他都会唱。

“人民是我的老师”

1913年,李劫夫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37年5月,李劫夫来到延安,在延安人民剧社任教员。8月,成为八路军西北战地文艺服务团、冀东军区文工团团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1938年9月,李劫夫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丁玲主编的《战地歌声》一书中收录29首歌曲,其中13首为李劫夫所作。1948年后,李劫夫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院长。

赵怀力是红色文化研究学者,曾对李劫夫生平和音乐做过研究。他说,李劫夫能创作出这样的红色经典歌曲并不是偶然的,延安鲁艺精神一直鼓舞着他。

李劫夫曾经学过绘画,但他没学过音乐。李劫夫曾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我的老师,人民是我的老师,聂耳是我的老师。”

赵怀力说,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很多困难,在有人怀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走下去时,李劫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敏锐地抓住了时代重大主题,高唱出“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

采访中,赵怀力从兜里拿出一个红白相间、发黄了的节目单。那是1965年5月,他4岁时,母亲带他去看辽宁歌剧院排演的大型歌舞《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节目单,节目单上写着“歌表演《我们走在大路上》”。赵怀力说,这是《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一次用歌表演形式在舞台上演唱。当时他虽小,但也跟着妈妈一起唱《我们走在大路上》。

“希望自己写的歌大家都会唱”

《我们走在大路上》原歌名是《我们走在宽广的大路上》,现歌名是李劫夫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修改而成。《我们走在大路上》初稿第一句歌词也是“我们走在宽广的大路上”,句子长些,作为歌名也不够简练、醒目,谱成曲子也有点拗口,不利于音乐表现。当时,李劫夫在家试唱时,有人提出能否把句子再简练些。后来,经过多次修改,去掉了“宽广的”这一形容词,才把歌名和第一句词都精练成“我们走在大路上”,使歌名显得非常明了、响亮,起句的旋律也颇有气势地脱口而出了。另外,为了让歌曲主体更鲜明,副歌“向前进!向前进……”也是后加的。

李丹丹说,父亲每写完一首作品,自己不断推敲、修改,不仅第一时间唱给家人听,还分享给朋友听,让别人给提意见,“和家里人逛街时,时常找不到爸爸,他不定去哪儿了。或许去哪个商店,就给售货员唱他写的歌,他希望自己写的歌人家都听得懂,都能学会,都会唱。”

旋律雄壮有力催人向上

谈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艺术特色,徐占海说,这首歌曲是二段体结构的分节歌,采用主、副歌的形式,四四拍子。主歌部分音乐跌宕起伏、流畅。副歌部分音调激情高昂,节奏铿锵,将进行曲推向高潮。演唱时应把握这一节奏和旋律上的特点,突出每一小节的重音,表现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进不止的精神状态。

李劫夫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有2000余首,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可以听到他的歌。

采访中,记者在赵怀力收藏的《劫夫歌曲选》一书的前言上看到李劫夫写的一句话:“假如我的歌曲能够向我们革命的汪洋大海里投注一滴水珠,这将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赵怀力说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十三团宣传队有两个年仅十三四岁的宣传队员,名字分别叫贾如山、冯广太他们在大扫荡中被俘。他们坚决不投降,走向刑场时,高唱李劫夫写的歌曲“中华民族,多么顽强,黄脸黑发,磊落大方……卢沟桥上枪声响,千里万里成战场,我们都是英雄汉,决不屈服投降!”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而李劫夫却这样说:“与他们(英雄和人民)比,我只不过是跟在他们后面写小曲的人。”

《我们走在大路上》,鼓舞了当时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也将继续鼓舞着今天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