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孙潜彤
您去北京世园会了吗?那里有机器人讲解员、机器人咖啡师,还有机器人保洁员。与这些走进生活的服务机器人不同,工业机器人长得并不像人。我们收寄的快递,后台就有物流机器人分拣的身影;我们驾驶的汽车,也有赖于机器人智能化生产;我们手机里的芯片,正是洁净机器人于真空环境加工的杰作。可以说,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机器人。
如果,这些机器人技术都需仰人鼻息会怎样?巨资进口还在其次,在牵系国家命脉的领域更可能遭遇封锁,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些忧虑正在随着一个个技术团队、一个企业的成长而逐渐化解。在这些企业中,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引人瞩目的一家。尽管规模、实力还不够强大,但它是领跑者,它是一面旗,在多项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
追 梦
三代人、60年、一个梦。
这是新松机器人公司一场前赴后继的接力奔跑。第一棒,蒋新松等几个人;第二棒,曲道奎等40个人;第三棒,“80后”“90后”创新团队已逾4000人。五湖四海,少长咸集,这群经历迥异的“新松人”却有同一梦想:让国产机器人跃动中国心。
36年前,曲道奎攻读机器人学,成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的首位弟子。当时师徒互问了同一问题:为什么选定机器人?学生答“热爱”。而老师的热爱萌发得更早。从1956年毕业分配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那天起,蒋新松就立下志向——“一名科学家要真正为国分忧,空谈不行,我要在自动化领域干大事”。蒋新松毕其一生追逐的这个大事,就是研制中国机器人。
可这个梦想60年前萌动的时候,很多人不解,中国这么多人,还要机器人?那时的蒋新松更像一个说客,即使遭遇批判,仍不放过各种场合播撒机器人立项研发的种子。为省下经费购买器材和资料,出国考察的蒋新松常常喝面汤充饥。“疯魔的机器人”——外界给蒋新松贴了这么个标签。(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