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畔洗杜诗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07日

插画 董昌秋

苏 东

古时的成都草堂,就在浣花溪旁,今天也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按照杜甫的这个说法,当年的浣花溪应当很大。因为老先生可以在草堂看到西岭,而且开窗即可见万里而来的上行船。

坐在杜甫草堂南门外的长凳上,浣花溪的绕溪步廊人头攒动、桃花灼灼,不时有黄鹂鸟穿行期间,其鸣啾啾。黄色与赭色交杂的羽毛再加上小巧的身形,犹如一个个水边的精灵!当年的杜甫一定也透过草堂的小窗凝视过这些精灵。或许,也只有它还属于当年的那个杜甫!

今天的杜甫草堂有300亩,哪里是为能在成都西郊有一间茅屋而欣喜的杜甫能够想象!自五代以后,历代文人、地方官就开始留意草堂的保护,再由此衍生出各种殿、堂、亭、榭,也便成了这占地300亩的园林景致。杜甫草堂最初应该仅仅是几间茅舍而已。当时还不到50岁的杜甫在乱世几经流离,越过甘南的群山,翻过剑门古道,终于有了一个能够挡雨的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草堂建设之初,杜甫便兴奋地点出草堂的位置,犹如我们在夸耀自己的住宅是在中心地段。“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这座草堂背靠成都城,沿着浣花溪望出去,可以看到青青的田野,多美啊!对于经历战乱的杜甫来说,还需要什么呢?“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当有喜欢的客人来访,浣花溪中春水荡漾、鸥鸟飞舞,即便是茅舍,仍不乏名人高士,又有何妨?是草堂给了诗人稳定的生活,是诗人给了草堂无尽的诗情!据统计,杜甫一生创作1400多首诗,有900多首是在四川写的,有240多首是在草堂写成,而草堂的诗作又多是杜诗的精品。

浣花溪中的鸥鸟并不怕人,会时不时地停留在岸边的围栏上观望。坐在长凳上,望着溪中鸥鸟飞来飞去,听着耳边黄鹂鸣叫,足以让人心中诗情萌动。

转过身,望向杜甫草堂的南门口,一些人向门内涌去,一些人在门前留影。草堂正门上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杜甫草堂”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线条分明。

杜甫是在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后,满怀激动的心情离开的四川。后来,杜甫在流离当中也曾在梓州建过草堂,在夔州建过草堂,但只有成都草堂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精神记忆。

也还好,成都留给他的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这浣花溪、茅草屋留给他的都是人生的美好。我这个坐在浣花溪边长凳上的后人,还是把这些草堂诗放到浣花溪中洗一洗,漂洗后的草堂诗不再有尘垢,它流露出诗人当年的真性情。

诗就是诗。

浣花溪边的日光已经从清晨的暖意升到了当午的灼热。到草堂游览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不禁自问,还去吗?去见那茅屋?去见那连杜甫自己都没有见过的亭台楼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