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木偶剧演绎《渔夫与金鱼》的故事

辽宁日报 2019年08月02日

木偶剧《渔夫与金鱼》剧照。本报记者 杨 竞 摄

本报讯 记者杨竞报道 7月27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暑期夏令营在沈阳文馨苑拉开序幕。首期推出的辽西木偶戏《渔夫与金鱼》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辽西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娜改编再创作搬上舞台,讲述了勤劳的渔夫、贪婪的渔婆和一只魔法小金鱼的故事。尽管演出当日天气炎热,上、下午的两场表演依然吸引了200余名观众,文馨苑小剧场座无虚席。

辽西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剧就是以辽西木偶的杖头木偶为表演形式,但与传统杖头木偶表演形式不同的是,新编的《渔夫与金鱼》创新采用了三道幕的方式表现出海底世界、海平面以及沙滩上的渔夫家三个主要故事场景,再加以现代舞美等手段,为观众勾勒出一个从陆地到海洋的童话世界,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木偶剧《渔夫与金鱼》根据普希金所著童话故事改编,在木偶造型的设计上更贴近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剧情上也加入了更多编剧的思考。随着故事的深入,小金鱼在不断满足渔婆要求的过程中,也给小朋友抛出了问题和思考,意图让孩子们在好看、好玩中,懂得只有内心善良、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道理。

演出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剧里的主要表演者一一出来与观众见面,一些小朋友还走到台前与传承人、表演者互动,体验木偶操作。6岁的小朋友晨晨开心地说:“《渔夫与金鱼》是我看过的木偶剧里最喜欢的一场,海底的乌龟爷爷、小海星还有小金鱼都特别可爱,以后我会像渔夫爷爷学习,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据王娜介绍,为了呈现出不同的故事场景,表演者要根据幕布的高度调整表演时的状态,有的演员要趴在地上完成演出,有的演员需要手举肩扛很重的人物和道具,非常辛苦,但看到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所有的演员都觉得辛苦的付出是值得的。

谈及为何选择用木偶剧呈现这一题材?王娜说,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孩子在观看时,很容易理解故事剧情,能够深入进去。同时,木偶剧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借助道具将想要表现的人物形象搬上舞台,表现手法更加生动形象,情节、场景变化更为丰富,将生涩难懂的大道理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借助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懂得这些道理。王娜说:“我希望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木偶戏的演出形式,让观众改变对木偶戏的固有印象,让孩子们和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木偶戏,喜欢上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