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区成为大连创新发展“主引擎”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65%,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4%
辽宁日报 2019年07月25日

本报讯 记者杨丽娟报道 盛夏时节,在大连高新区英歌石协同创新基地,总投资约16亿元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项目正加紧建设,部分楼体已封顶,计划2020年9月投入使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同步建设,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项目预研已正式开展,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申建工作稳步推进。依托这些重大项目,大连市正努力将英歌石打造成国家级能源新城,建设大连能源之都。

英歌石能源新城是大连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的一个缩影。

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大连市依托金普新区和高新区两大创新聚集区,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开放创新先导区目标,全面实施省、市自创区建设“实施意见”和《大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自创区管理体制改革,打造自创区创新政策高地,培育新兴产业体系。

自创区各项创新指标大幅提升。截至目前,自创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市平均数的4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的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4%, 技术合同登记额占全市的67%,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开展创新政策先试先行,大连市制定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推进大连自创区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孵化载体等项目实施。制定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办法,对自创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最高10%、最多100万元的后补助,年内给予124家企业5660万元补助。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在自创区设立24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推进科技“放管服”改革,逐步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登记等管理权限下放。2018年,自创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91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达到915家;技术交易额达到106亿元,占全市63%。

以金普新区、高新园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承载区,大连积极推进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与传统工业互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人工智能、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推动集成电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军民融合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加快科技金融结合促进创新发展,构建大开放大合作的协同创新格局。上半年70项省“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重点项目均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双创升级示范工程、新兴产业壮大工程、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工程、品牌形象塑造工程等“六大工程”顺利实施,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丰富。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大连自创区建设硕果累累。金普新区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生物工程、洁净能源与储能4个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等一批科技大项目落地实施,一批高精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区内“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首批项目正在推进入驻,海大船舶导航公司在我国首次实现全国产化的VTS平台,洁净能源领域企业爆发式增长,融科储能成立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和销售总部;集成电路产业填补空白,芯冠科技实现国内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重点企业华信计算机、文思海辉、亿达信息年产值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华为“软件开发云”已为本地456家企业提供服务,华录集团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高新区“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