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 董昌秋
张 洪
《聊斋志异》现存最有价值的版本,是1948年在辽宁发现的半部手稿,全书400页,作为作者的定稿本,安静庋藏在辽宁省图书馆。《聊斋志异》原来的手稿共八册, 237篇中,作者亲自书写206篇,其余为他人代抄,蒲松龄校改定稿。1870年前后,蒲氏七世孙辗转来到关外,带来的手稿后入藏省图。如今,真迹全本已由多家机构推出,饱览先贤手泽早已不是难事。
小时候,姥爷经常讲的故事,妈妈喜欢看的电影《胭脂》,自己在书摊上翻阅的连环画《席方平》,同学们乐道的《促织》,都出自《聊斋志异》。母亲籍贯胶东平度,相邻之地风物人情、乡土伦常大概契合同源,一脉相承吧。莫言说起故乡高密来一往情深,因为西去那三百里,就是蒲松龄的家乡。笔惊风雨,文泣鬼神,敢和福克纳、马尔克斯去比美,拼高低。1993年莫言曾在《好谈鬼怪神魔》一文中写道 “总是忘不了提起我这位光荣的乡亲,并从他那里找到了我的小说的源头。这令我不胜荣幸之极。”
辽宁丹青高手王弘力品读“聊斋”数十年,绘成“聊斋故事”连环画,勾画入微,文图兼制,合为册页,读者欣然。友人周绚隆细心审校的“聊斋”系列,在古典名著系列图书中表现不俗。编辑前辈魏鉴勋、邓荫柯等翻译“聊斋”全本,近500篇小说由文言转换成现代创作。
曾赴淄川“天下第一仙庄”蒲家庄, 院落宅第,遗迹文物,最令人流连忘返处,即是柜中各种著作版本。抻长脖子,仔细端详,最兴奋的是,我们辽宁出版的两本图书陈列在显要位置,一本是杨仁恺的《聊斋志异原稿研究》,一本是大众读物《白话聊斋》。当然,“手稿”复制品和典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解说,更是故居博物馆推荐的亮点。叶圣陶晚年感慨,“幼年颇读聊斋,垂老犹能不怕鬼。译本遍传异域,奇文共赏固宜然。”2015年春季我到外访学,某夜在书店橱窗就瞥见德文 “聊斋” 译本。
图书“走出去”,家乡晚辈拿诺奖,蒲老有知,没准会幽他一默:敢情渊源有自。作家林斤澜畅谈文学时说过三句话:写中国话;写好的中国话;写自己的中国话。活色生香的《聊斋志异》,把此中真谛早已诠释得精妙不过。异史氏曰,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文章惊海外,无人不讲谈,声彻九幽鬼,誉满芳菲心。吾辈深有同感,未知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