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魂

辽宁日报 2019年07月23日

高 爽

最近,采访了我省的两位著名音乐创作人——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词作家胡宏伟和作曲家铁源,让我很受触动。

胡宏伟谈到了“根”。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胡宏伟每年下部队的时间都在半年以上,以《长江之歌》成名后,他有很多机会调到级别更高、更著名的文艺团体,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他最熟悉的是东北、是部队,“艺术工作者要有根,就像小草,永远植根在大地上,永远蓬蓬勃勃。”

众所周知,为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曲征集歌词可是30多年前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化事件了,胡宏伟的词作是从5000首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他的另一首代表作中国共青团团歌,也是从数千首应征作品中被选中的。直到今天,早已经功成名就的胡宏伟有大量作品创作的邀约,可他仍然保持着当时的习惯,每当看到有征集歌曲的消息,只要主题打动了他,他就会以一个普通创作者的身份投稿。胡宏伟说:“要让自己始终保持平常人的心态,永远把自己当个普通作者。功成名就就端起来,对别人的创作不屑一顾,脱离时代,那就把自己架空了。”

铁源则反复谈到“魂”。在铁源创作的千首歌曲中,90%以上是军旅歌曲。15岁从军,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变化,他很深情地说:“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我一生最深切的感受。”在一篇《我在创作中的偏爱》的文章中,铁源深情地说:“我偏爱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军队的题材,其中特别以歌颂人民军队的题材更为明显。词作者讲究有感而发,曲作者应该是见情而动。一首歌词如果引不起作曲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要想谱出动人的旋律是不可思议的。”

87岁的铁源,已经离开工作岗位20多年了,可心态非常年轻,用音乐软件在电脑上谱曲,在手机和网络上看新闻。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发展和军队进步,为军队建设取得的成绩由衷地自豪。几代领导人对军队建设提出的要求,他都铭记在心,可以准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很佩服他的好记性,可看到他电脑旁小本子上的记录才知道,不是他的记性好,而是他把关注时事当成了每天的功课。

铁源复述着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要求,由衷地说:“这是艺术工作者的魂啊。我是个军人,听党指挥是我一生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是我永远的使命。”

“音乐形象”也是两位创作者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胡宏伟说,从报纸上、视频里得到的感受永远比不上面对面接触更直观、更立体,由此树立起来的音乐形象才会是有血有肉的,能够感动人的。铁源说,第一次看到《十五的月亮》的歌词,脑子里马上就出现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这首献给军人妻子的歌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和玉秀的爱情。

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之根,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之魂。艺术工作者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两位艺术工作者用他们一生的实践生动地诠释了这个道理——这种艺术的自觉已经成为他们在漫长艺术生涯中养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