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乡村环境 壮大集体经济 凸显民族文化

烟台营子村特色村寨建设提档升级

辽宁日报 2019年07月19日

本报讯 记者年旭春报道 7月17日,记者从阜新市区出发,沿东风路向西行驶,出城约4公里,一座以蒙古包为造型、白蓝为主色的门楼越来越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横梁上“烟台营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字样告诉记者,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烟台营子村就在眼前了。

在烟台营子村“第一书记”高凤岩的带领下,记者在村内进行实地查看。这里全然不像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北方农村——路两侧干净整洁,没有任何杂物;村里没有土路,全是水泥路面;看不见垃圾堆、粪堆,更不见鸡鸭鹅满街跑。村内样式相同、大小不一的门楼,都是以蒙古包为原型、白蓝为主色。白墙上的“蒙古三艺”、蒙古族故事等彩绘,让记者仿佛徜徉于蒙古族文化的海洋。

烟台营子村是一个蒙古族村落,紧邻阜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村有1516口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95%。过去,这里因为村容村貌脏乱差而远近闻名。2015年,在阜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烟台营子村修建了120座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门楼,美化文化墙1.5万延长米。几年来,村屯道路硬化31公里。去年新安装路灯40盏,亮化公路6公里。建设3个文化广场,共3000平方米,村民茶余饭后有了运动休闲的场所。今年,村民在村屯道路两侧补栽了1000棵银杏和金叶榆,全村街路两侧绿化树木达3000棵。

马青龙是土生土长的烟台营子村人,见证了村内环境卫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马青龙一边修剪行道路旁的树木一边对记者说:“以前一下雨,村里泥泞不堪;一刮风,塑料、苞米秸秆满天飞;晚上出门黑灯瞎火,得自带手电筒……现在,路好走了,环境美了,出门也不用带手电筒了!”

为巩固美化成果,烟台营子村设置了30座环保垃圾池,每天有专人负责清理垃圾,然后运送到村西头的垃圾填埋场。美丽的环境带动了村民自律,他们从不在路边倾倒垃圾,都自觉地将垃圾放入垃圾池。

“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烟台营子村成了“四化”全覆盖村。这几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2015年被列入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2016年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升级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据高凤岩介绍,下一步,烟台营子村将启动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计划:建设一个集农村图书室、老年活动服务中心、农村医疗室、活动休闲、民族文艺、体育健身、文化广场于一体的村综合服务中心;依托蒙古贞庄园打造蒙古族特色小吃一条街,规划和美宜居、民族特色、乡村体验的乡村旅游线路,进而带动烟台营子村餐饮、零售、特色种植、劳动力输出等项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