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百年采煤史 探索创新转型路

——阜新市清河门区绿色优质发展纪实
辽宁日报 2019年07月18日

本报记者 侯悦林

阜新市清河门区,位于百里矿区最西端,是典型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独立工矿区。2018年,全区煤矿全部关闭,长达百年的煤炭开采史宣告结束。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清河门区挥别“煤炭时代”,彻底转变靠资源吃饭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等创新实践,找准阜新转型振兴的“清河门坐标”,探索出一条绿色、优质的转型发展之路。

“三大经济板块”齐头并进成引擎

7月15日,记者站在乌龙坝镇朱家屯村黄花山上远眺,5座煤矿呈扇形分布在村庄周围,最近的两个相距不足一公里。遥想清河门采煤鼎盛之时,阜矿集团所属四大煤矿和40余家地方煤矿分布在100平方公里地域内,密度之大,放眼全国也不多见。

2017年是清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水岭”。在去产能、资源枯竭等影响下,煤炭行业退出历史舞台,挖出煤来就卖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向何处去?未来的路怎么走?成为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过去,仅7万余人的清河门区,上万人在煤矿工作,如果加上家属,近一半人的生活与煤炭息息相关。百年开采造成的沉陷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3。以河西镇为例,7个村有6个是沉陷区。采煤遗留下来的环境创伤需要修复,群众生计需要接续产业承接。

面对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清河门人没有犹豫彷徨,而是统一思想、积极谋划,一手培育接续产业,一手壮大镇村经济,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

2009年,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辽宁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在河西镇开工建设。十年间,皮革产业成长迅速,跻身中国制革示范基地、省级出口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