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资本给农村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面临土地集约难、项目落地难、社会融资难——

迈过三道坎,下乡创业才能一路顺

辽宁日报 2019年07月18日

在凌源市北炉乡,一家蔬菜公司把车间建到了北炉村,村民变身择菜工,每月计件收入达2000元。

在彰武县苇子沟镇架子山生态基地,因为有了新技术新设施,吴红军一个人就能照料上万只鸡。

鼓励工商资本向乡村下沉 辽报制图 董昌秋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李 越

提要

人才、技术、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生产要素。和国内其他省份一样,长时间以来,我省农村生产要素单向流出态势明显。

农村原有的“小农”模式,导致农业生产的供求不匹配、农产品高成本等系列矛盾突出,农业生产亟待深入推进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商资本的下乡实践,对改造传统“小农”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将农村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并引入现代化生产和管理要素,起到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出的作用。

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展有空间,随着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推进,工商资本向农村下沉趋势明显,并带动了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回流。但是,下乡创业在土地集约、项目落地、社会融资等方面遇到的诸多瓶颈,也亟待破题。

请看本报调查——

词条

工商资本下乡

城镇工商企业或工商业者向农业农村投资,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体现,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迫切需要。

引子

7月9日一早,冯丽琴骑了十多分钟电动自行车,便来到营口市大石桥香之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打扫卫生,清理设备,做开工前的准备。

虽然离城30多公里,但得益于工商资本下乡建厂,冯丽琴和村里的20多名妇女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换。

增加就业机会,只是工商资本下乡的效应之一。

“过去农闲时,男人喝酒打牌,女人说东道西。现在,大家在合作社、工厂找活干,一门心思图发展,连村风都变好了。”朝阳凌源市北炉乡北炉村村民潘玉华说,自己在村里的蔬菜公司当择菜工,每月计件收入能达到2000元。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工商资本已经成为改造“小农”的星火。

那么,如何激发工商资本下乡的热情?

专家认为,当下的关键在于发挥政策引导、市场分析和预警等作用,帮助下乡的工商资本规避雷区和风险,破解共性难题,实现资本不走偏、农村农民受益的双赢。

工商资本下乡务农

怎么拿到连片的土地?需要村规民约力量的介入

在沈阳市铁西区兴顺街的一家饭店里,红烧小龙虾是这儿的招牌菜。每有客人点这道菜时,饭店老板都会热情地介绍,“这是沈阳地产的小龙虾。”

在2017年以前,沈阳市场上的小龙虾均来自南方,让沈阳人吃上地产小龙虾,缘自包明君一次乡下创业的实践。

“我在湖北上过学,对小龙虾有较深的了解,到了最炎热的夏季,小龙虾往往躲进泥里无法捕捞,所以就有一段市场的空当期,我琢磨着能否利用南北温差来弥补这个空当,就试着引进小龙虾养殖。”包明君说。

2017年,包明君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流转了100亩稻田开展养殖实验,当年冬天小龙虾越冬实验成功,更坚定了他扩大生产规模的信心。

然而,在寻找适合的水田资源时,包明君意识到这是自己下乡创业最难啃的“骨头”。“和分散的农户协商土地流转,就像水中按葫芦,东边沉了西边又冒了,身心疲惫。毕竟每亩田有几千元的设施投入,我们希望达成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包明君说。

无奈,包明君从一家国有农场流转了1000亩水田,作为自己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而当他想再建一个1000亩的育苗基地,以便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万亩至2万亩时,走遍全省也未能找到适合的地方。

在阜新市彰武县苇子沟镇业喇嘛土村,一个占地40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已经种下药材。投资方坦言,他们用了几年的时间考察了东北三省,抛开自然、气候等条件,最终决定落在这个村,主要是当地可提供集中连片且无产权、经营权纠纷的土地资源。

业喇嘛土村党支部书记桮显玉告诉记者,业喇嘛士村是合并村,中药材基地所在的位置是以前的旧屯村,是旧屯村互换并地确权最彻底最明晰的地块。

“投资商来我们村,不单单是给我们增加了新的产业项目,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大家的观念,不能老弄玉米,要进行规模化生产,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经营。”桮显玉说。

调查中,不少有意下乡创业兴业的投资者告诉记者,在农村创业兴业,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土地资源,而绝大多数行政村很少有可调配的集体土地,尤其是集中连片的土地。如何实现土地集约化,也成为工商资本下乡创业的瓶颈之一。

“小面积的土地流转尚好操作,但200亩以上甚至更多,光找地就成为一个大问题,这需要基层政府帮助,乃至村规民约力量的介入。”曾在农村创业的刘明华建议。

工商资本下乡创业

怎样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搭建有效对接的平台很重要

工商资本下乡,投资什么,选项目是重要的环节。

在对省内五市七县的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下乡资本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很多地方呈现出“一产重于二产,二产重于三产”的大致格局。

营口市汤池镇刘家沟村群山环抱,大石桥香之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其间。这是村里的第一家也是迄今唯一的一家工业企业。公司总经理刘耀华说:“选择离城市30多公里的农村投资建厂,主要是看好当地的自然环境,符合自己食品企业‘源于自然’的理念,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与刘耀华的“幸运”相比,一些投资商坦言,他们选择种植养殖业项目下乡时并不受待见,原因是种植养殖业项目不能给当地带来直接税收。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参与种植养殖业项目的工商资本,在下乡过程中往往处于自发状态,缺少统筹、规划和引导。而现实中资本下乡的需求潮涌,如何搭建起项目和资本的有效对接平台,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大连吉森科技有限公司是大连多家高校的后勤供应商,常年为高校供应蔬菜,有意通过投资高效蔬菜种植来降低供应成本,但因多方面的原因没有成功,直到在彰武县苇子沟镇达成项目对接。

“种菜、田间管理都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不可能自己去种地,而当地设计了一种‘6355’股份合作模式,把我们和当地的农业能手对接,我们只做财务投资,占60%股份;农业能手、村集体、贫困户分别占30%、5%、5%的股份,派驻帮扶干部监督财务,让我们敢于到农村投资,而且非常省心。”吉森科技董事长单联臣说。

基于这种合作模式,吉森科技一期投资用于100亩土豆、大葱种植,并计划于今年再扩大100亩种植面积。

葫芦岛市建昌县小德营子乡新立屯村的一家小型制衣车间内,机器轰鸣,几十名女工熟练地操作机器,一件件泳装堆到了检验员的面前。女工大多来自本村,依靠这个车间实现了“就业看家两不误”。

车间管理人员乔亮告诉记者,在城市设厂不仅场地租金高,工人工资也比农村高出一大截,还需要支付工人的食宿成本。他们了解到建昌有丰富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资源后,主动把车间搬到乡下,与扶贫车间模式相结合,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帮贫助困的双赢。

显然,工商资本下乡在项目的选择上,离不开因地制宜和量体裁衣,但如何包装好和推荐好地方资源禀赋、特色产业项目,使其与社会资本有效对接,畅通工商资本的下乡之路,仍然是地方基层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

工商资本下乡发展

如何延伸乡村产业链? 金融活水的支持少不了

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灾害风险高、价格波动快……这些是农业投资公认的风险因素。也因为这些因素,农业投资在获得社会融资支持方面也常常面临困难。

“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儿的不算’,我们干养殖业,想从银行贷款太难了,只能向亲戚朋友借。”回忆起8年前到农村投资,建昌县天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新至今仍感慨。当年,他建规模化肉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和存栏羊就投资了1000多万元。

融资难,包明君也感同身受。他用土地经营权申请贷款遭拒后,只好用自家房产、汽车抵押,才成功融资用于投资农业项目。“农业项目多是资金密集型投资,可我们仅有的土地经营权在金融机构眼里并不是优良抵押物。”包明君说。

让包明君更难理解的是,一些地方为鼓励企业下乡投资而设立起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但申请基金的难度远大于银行贷款,以致这些产业基金绝大多数躺在账上睡觉,而真正需要资金的项目却嚷“口渴”。

农业生产周期长,直接导致资金积压重而流动资金少,也往往是资本下乡面临的另一道难题。

在彰武县苇子沟镇架子山生态基地,丁建波依靠滚动式投入发展起数百亩果园。十多年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除了水果采摘季,手上没有多少“活动钱”。

帮扶干部仔细分析了丁建波的经营模式后,建议他增加林下养殖“短线”项目,以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并牵线引来投资方共同发展林下散养鸡项目,首批投放的1万只鸡雏很快见到效益,丁建波计划增加投资扩大规模至5万只。

为化解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刘海新进行了延长产业链的探索。“育肥一只羊,正常年景利润300元左右,我发现屠宰销售利润率高,就自建了屠宰加工厂卖切割羊肉。再后来,发现烤羊肉串、烤全羊利润更丰,又开了一家饭店。虽然绝大部分羊肉是通过正常途径销售,不太可能通过自己饭店来完成自产自销,但有必要这样尝试。”刘海新说。

记者调查发现,用工商资本撬动乡村产业,还面临着“硬件够硬、软件偏软”的窘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为工商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入农村铺好了通道。而另一个通道,则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比如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类似土地、人才、融资、税收等政策,有待增强实用性。

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王丹认为,辽宁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长时间以来停留在农产品初级加工、原料提供上,产业链短导致利润薄进而影响资本下乡热情。完善产业链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靠单个项目、企业很难完成,通过引导新兴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进而吸引深加工业落地是成熟的方法。

“资本是逐利的,建议政府出台清晰的系统化鼓励政策,挖掘潜力项目,打造特色品牌,让下乡资本变‘替代’农民为带动农民,撬动更多资本有序下乡。”王丹说。

只有多方努力,为有志于参与乡村振兴的资本提供更好的土壤,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是工商资本下乡的题中之义。

本文照片由本报记者胡海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