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
提示
乌密风,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工艺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终身荣誉教授。她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理论家、设计师、水彩画家,也是我国工艺美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在教育生涯和艺术创作历程中始终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精神基因的注入,留下了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艺术作品与理论著述,培育了几代美术与设计人才。尤其是她自成体系的水彩画呈现出技艺中西交融,内蕴中国画美学思想的盎然生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2019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辽宁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乌密风繁花似锦的艺术世界,6月20日至8月30日在辽宁美术馆展出。展览开幕后收获了业内与业外的一致好评,人们审美的目光是一致的。乌密风丰厚的艺术人生无法一一尽述,撷取其中可贵的几点,展现给读者与美术工作者,共同推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师从林风眠、陈之佛、庞薰琹等名家
1920年11月,乌密风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其父乌叔养是与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油画家和水彩画家。幼承家学、天资聪慧、极佳艺术环境的熏陶,使乌密风从内心热爱上了美术。1937年秋,乌密风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高职,3年后升入本科图案系学习染织、装潢、室内装饰与工业造型。在校期间,乌密风受教于林风眠、滕固、陈之佛、吕凤子、邓白、庞薰琹、雷圭元、傅抱石、李剑晨等著名教授。他们中的每一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受教的过程中,乌密风不仅学习他们高超的艺术造诣,更学习其人格与精神品质,领悟融汇中西的艺术理念,尤其注重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的精华,这使乌密风受益终身。
敦煌艺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43年,乌密风从国立杭州艺专毕业后,怀着对祖国艺术遗产的无限崇敬,历尽艰难来到敦煌,接受伟大祖国传统艺术的教育与熏陶。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沙娜回忆道:“上世纪40年代初,在沙漠边陲,荒无人烟的艺术宝库遗址——敦煌莫高窟,集聚着一批不畏困苦,意气风发,向往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其中就有刚从国立杭州艺专毕业的乌密风、周绍淼夫妇。他们是敦煌艺术研究所(1943年正式成立时的名称)的首批应聘艺术家和学者,是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开拓者,也是敦煌艺术的历史传承人。”
常沙娜深情地说:“乌密风老师是我少年时代在敦煌莫高窟学画时的重要启蒙老师之一。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唐的代表窟第159窟内,他们临摹原大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画幅,我紧随其后摹写着,学习他们描稿、设色、勾勒的全过程,包括对人物的“开脸”、服装的衣纹描绘,以及对佛光、服饰等装饰图案的用色等技法,并识别唐代画风特征,获得了宝贵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成为我后来练就基本功的重要示范。”
乌密风等艺术工作者以手中画笔在断岩峭壁上临摹古代各历史时期的藻井、佛光、边纹、饰带等图案以及各类主题丰富的壁画图像,其中尤以临摹唐代佛教的变相题材绘画最为出色。在苦心钻研古代绘画的优秀传统和精湛技巧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为日后的创作、教学与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创,奠定了丰厚的民族传统艺术基础。
耕耘工艺美术60年
1952年春,乌密风夫妇来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乌密风任美术部工艺图案课讲师。从此扎根鲁美开展艺术教学与研究创作。1981年至1983年,乌密风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其间,组织筹建了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创立装潢、染织两个专业,并多次领队参与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火车站等公共建筑的艺术装饰设计工作,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设计大奖。
乌密风在工艺美术理论及工艺美术设计教育理论领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代表性著作有《敦煌图案》《敦煌藻井图案》《花卉图案》《中国传统纹样》等。《敦煌图案》一书,曾由朝花出版社以英、法、德、俄多种文字出版,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乌密风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凸显了其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坚持“专业理论服务于设计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设计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基本理念,掌握“审美规律适用于社会需求”的基本方法。在设计方法和图案设计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具象、意象、抽象是方案设计的三种因素,构图、形象、色彩是图案设计的三个要素这两种基本思想,并深入探讨工艺美术设计中“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辩证关系,提出面对传统艺术不能单纯复古,面对时代冲击不能武断回避,面对外来文化不能盲目照搬的重要结论。
乌密风在设计教学领域编有《图案基础》《织锦图案》《装饰壁挂》《地毯》等十几种教材及讲义。
她的著述不仅令人客观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传统装饰艺术的特征脉络,还通过教学实践,深刻影响、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工艺美术设计英才。
水彩画融汇中西 生机盎然
从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职务卸任之后,乌密风潜心于水彩画创作,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才能。她说:“20多年来,我拿着画笔踏遍了祖园的许多乡村、公园和苗圃。每年随着季节作花卉写生,收集素材。我总是不断地观察、速写、写生、默写和记忆,闲时及冬季则整理素材与创作。我非常注意花的神态、动态及色彩变化等特征。我爱向日葵气魄宏大,精神气势不凡;那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水仙更具有其独特个性,更为我所偏爱。花卉的花期很短,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观察写生,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对景写生,深感水彩画是很普及而又是难度很高的画种。”
“水彩画要创新,就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表现能力;要有雄厚的造型基础与色彩修养;要有中国画的意境、韵味与情趣和水彩画本身所具备的丰富美感特色和有装饰味的夸张变形。”
“在水彩画中探索民族化问题,已成为我的新课题,这就要求自己对东西方艺术加强学习与理解,兼容并蓄,去做新的耕耘,要闯出自己的新路。要创新,就要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并寻找相应的表现手法。”
乌密风吸收了英国水彩画塑造形象的特色,又提炼林风眠大师笔下的花卉特征,经过内心感情的重构,创作出再现的花卉形象,既虚合宁谧,又厚重斑斓,既恬静淡雅,又蓄积张力,表达强烈的生命力,有着写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
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宋惠民教授谈到,凡是欣赏过乌密风水彩花卉作品的人都会被作品中高雅的艺术品位、清新的艺术格调和磅礴的气魄、灵动的意境乃至深厚的功力所折服。她的水彩作品《牡丹》《水仙》《扁竹莲》《向日葵》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牡丹》曾荣获全国第三届水彩、水粉画大赛银奖。她将花卉视为自己生命的独特关怀,欣赏者通过她的作品体味到纯真的艺术之美和艺术家返璞归真的人格之美。
常沙娜清晰记得,乌密风七八十岁时,仍以乐观恬静的心态善待生活。虽然一只眼睛失明,仍孜孜不倦地作画。她2001年和2002年画的《向日葵》《睡莲》《牵牛花》等水彩作品,依然表现出充满生命感的花丛意境,抒发了纯正的情感和活力。
乌密风的学生,鲁美教授王庆珍回忆:“有一次去乌老师家,赶上乌老师正在画白色的花,她在白花的位置画上了大片灰色,我看着眼前瓶子里的花,想不出这灰色块下一步怎么办,觉得它有点儿深,而且面积也有点儿大了,接下来我不眨眼地看着乌老师一笔笔让这片灰色在周围颜色的对比下,变紫、变绿、变黄,变得在视觉上有无数的色彩效果。每每读乌老师的画,其用笔、用色都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从不在细节上纠结,却让人在画中品味出无数的细节。乌老师对色调、色温、色度的掌握,及在绘画的空间、深度上都体现出色彩的震撼力。在强光、弱光、散光和亮光等特色表现上非常有创意。现在想来,乌老师画的不仅仅是花卉,更是气势、氛围、内涵、修养。乌老师是用心去诠释她的世界。”
辽宁美术馆馆长冷旭说:“作为东北水彩画界的代表人物,乌密风的作品自成体系。本着展示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宗旨,以乌密风的作品展献礼祖国七十华诞。”
“我不倦地跋涉,是因为我心头总是燃烧着希望之火,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喜爱活泼盛开的花,用毕生心血去表现其生命的动力。”乌密风从事艺术创作研究、工艺美术教育60余年,深耕其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理论学识和高尚的人品修养深刻影响了几代艺苑学子成长为栋梁之材。
JIANLI
艺术家简历
乌密风(1920 — 2004年)
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理论家、设计师、水彩画家,也是我国工艺美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工艺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终身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及常务理事、辽宁省工业设计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流行色协会顾问、第三届及第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沈阳市政协委员等。
出生于杭州,1943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从事艺术研究、艺术教育60余年来,设计了大量印花布图案、刺绣、织锦缎、地毯、壁挂、壁画以及电影海报、宣传画等优秀作品,并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敦煌颂”获全国美术院校师生作品优秀奖。擅长水彩花卉,早年曾在重庆、兰州、敦煌举办画展,百余幅作品为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主要著作有《敦煌图案》《花卉图案》《水粉画集》《乌密风画集》等。
艺术微论
艺术积淀是终身修为
凌 鹤
当乌密风的水彩画作品出现在视线中时,那份独特,那份吸引力,令人驻足。画里画外所呈现的是艺术积淀的丰厚。这份积淀有踏遍田野的脚步,有对景写生的功力,有不断探索、思考的意境,有民族绘画语言与西方绘画技法的交融,有明晰的中华民族美学思想。
我们了解到乌密风家学渊源以及受教育背景非常优越,但生活绝非养尊处优,4岁丧母,父亲长期留学海外,乌密风被寄养在父亲朋友家中长大。经济的困窘,使得乌密风无法选择学习最喜欢的油画,因为费用高,转而学习工艺美术。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艺术殿堂敦煌,敦煌艰苦的生活条件常人根本无法适应。但致力于钻研传统艺术宝藏的乌密风、常沙娜等一批青年艺术家,以顽强的意志,紧握画笔,如饥似渴地在断岩峭壁上临摹古代各历史时期的藻井、佛光、边纹、饰带等图案,以及各类主题丰富的壁画图像,完成了艰巨的临摹任务,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这样的训练和见识,使得乌密风更加热爱民族艺术,克服了生活中的艰辛,化苦为乐。她的艺术积淀从未停止,晚年仍醉心于水彩画创新,探索民族语言的艺术表达,终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
世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艺术积淀是终身修为,是一场没有止境的奋斗。
本文摄影 邢桂铭 崔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