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段子”

辽宁日报 2019年07月02日

高 爽

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正在陆续进行,又一大拨校长致辞在网络上流传。盘点一下其中的精彩部分,非常有趣。

有靠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将大学校长比喻成“段子手”好像是从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培根校长开始的,那一年他的毕业致辞中用到了大量网络流行词,比如“打酱油”“躲猫猫”“犀利哥”“蜗居”,让他一下子在网上走红,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根叔”。好像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引用网络语言成了各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的“制胜法宝”。就我看到的新闻里,今年靠引用网络流行语取胜的校长,当数海南医学院校长杨俊。“道路千万条,学习第一条”“如果谁想做‘佛系’青年,母校不‘盘’你,你的爸爸妈妈也会‘盘’你!”对流行语的运用真是娴熟。

也有靠大数据取胜的。苏州大学熊思东校长的致辞延续了他多年的风格,用数据记录毕业生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你们的体重平均增长了0.9公斤,是毕业生中最有‘分量’的一届。”“你们累计参加各类志愿服务110万小时、无偿献血124万毫升,参加田野调查近10万人次,出国出境学习交流4763人次……”“你们平均每天学习超过10.5小时,睡眠时间只有7.2小时。与上一届相比,你们的平均绩点上升了0.1%……”“同学们最喜欢的3个APP分别是知乎、淘宝、美颜相机,看来你们不仅拼才华,还拼实力,还拼颜值。但是超过80%的男生强烈建议少用美颜相机,他们认为本真的苏大女生才最美。”即使是外人听来也会感动。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一篇没有完成的致辞。西南政法大学的毕业典礼当天赶上暴雨,学生和老师只得打着伞站在雨中,于是程序极度化简,校长付子堂在致辞时只念了标题,然后告诉大家:“全文会发到网上,劳烦各位自行上网查看。”反常规的做法背后是以学生为本的暖心,这样独特的典礼也许比校长的段子更能够被毕业生们记住。

我很惭愧早已经记不得自己毕业时校长说些什么了。所以很羡慕今天的大学生能够拥有仪式感越来越强的毕业典礼,可以将走出校门的那个时刻长久定格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很敬佩那些用心准备毕业致辞的校长,将深情的嘱托装进学生的行囊。

校长的毕业致辞走红,看似与流行语和大数据的使用有关,其实不然。校长们肯定没必要靠网络推手炒作自己,大部分的致辞都是被毕业生主动放在网上并引起反响的。学生们晒校长致辞这一行为本身,就带着明显的情感倾向,他们引以为傲,至少对自己的校长是喜爱的。

也读到了一些并不那么精彩的致辞,篇幅不短,内容也够深刻,但就是不够动人。不是因为没有网络流行语和大数据,也不是因为文采不够,可能缺的就是一种同情共感。如果没有大学四年的亲密接触,校长的致辞里没有名字、没有面孔,没有共同的记忆,又何来感动?如果没有大学四年教育宗旨的一以贯之,没有校风、学风的持续营造,甚至很多学生都不认识自己的校长,校长那些“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和深刻的人生格言,在学生听来想必也是无感的。

毕业典礼,也许是校长和大多数的毕业生最后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了。做好毕业致辞,确实很重要。但在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里,成为一个学生喜爱并且敬重的校长,肯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