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宜自信 保护且从容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李万东

近期,有两条看似互不相干的新闻,将其中事件联系在一起,既耐人思考,又令人兴奋。一是,澎湃新闻报道“六部委发文全国整治不规范地名”,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等六部委要求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各地在今年3月前完成摸底排查;二是,《辽宁日报》报道“我省再添15个中国传统村落,位居东北第一”,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公布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我省15个村榜上有名,至此,我省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达32个,位居东北第一。

地名从来被视为是一个地区的标志与符号,其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部分不规范、不适宜的地名,乃至一些街名、店名、住宅小区名,割断地区文脉,损害民族文化,甚至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妨碍和干扰。

一方面严管控,一方面重保护。双管齐下,共同呵护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素来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力量之源。其实无论是规范地名,还是对传统村落施以保护,都是为了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体现时代价值,更让人们记忆中的乡愁有所追溯、有所寄托。

自信而笃定,坚定而从容,是一种层次和境界。对文化的自信,我们是有着充足的理由和底气的。在管理、保护的态度和行动中,我们更看得到坚定和从容。《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中明确,“审慎稳妥、依法实施;以人为本、便民利民;体现特色、传承文脉;标本兼治、注重实效”是工作原则。有关部门要求,科学合理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对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防止乱改老地名,确保地名总体稳定;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要符合地名命名更名基本原则,体现历史、地理、人文特征和地方特色……

只有自信,方能从容。这种从容,并非对形势认识不足,对紧迫感觉有限,而是对工作有充足的定力和十足的耐性,不慌张地持续向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必然是值得期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