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千字文》这张纸就是国宝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辽阳冮官屯窑发掘现场。

烧制白瓷的匣体。

“官”字款黑釉鸡腿瓶。

白釉褐花大梅瓶。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别子。

龙纹细节。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卷尾及花押(图中圆圈处)。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正文(上图)、开篇(左图)、卷首(右图)。

宋徽宗赵佶画像。

本报记者 吴 限

核心 提示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被誉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它的珍贵不仅体现在这卷书法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书写《千字文》的纸也是空前绝后的稀世珍宝,需要上百道工序制造,它能证明宋朝造纸术已经相当先进。

史记

SHIJI

别具匠心的花押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于1988年7月27日在国家文物局鉴定为:“真迹精”。鉴定组成员徐邦达评价说:“此是徽宗真迹,笔法劲健流畅,稍学怀素,也不为师法所拘,应是极得意笔。”

鉴定组成员杨仁恺在评语中写道:“草法飞动,有如疾风骤雨,要不是意在笔先,就不可能表现得如此连绵不断,大珠小珠错错落落,滚木坠石,惊心动魄,具有一种音乐旋律的美,且无一字超出草法的规范,确已达到挥洒自如、笔不越矩的境地。”“此卷草书行笔飞动,全长数丈,一气呵成,几无败笔可寻。”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说,值得一提的还有在《草书千字文卷》中被专家称为“绝押”的宋徽宗花押,辽博所藏的宋徽宗其他作品,如《瑞鹤图》《芙蓉锦鸡图》《竹禽图》《鸲鹆图轴》等中也可见到。

花押,如同现代人的签名,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北宋时期,花押风气盛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独特的花押。而宋徽宗赵佶的花押别具一格。董宝厚指着卷尾处说:“你看这个宋徽宗的签名,像不像一个‘天’字,但是这‘天’字的第一笔又和下面的笔画有一段距离,其意为‘天下一人’。从外形来看,有人认为像一个简写的‘开’字,也有人认为是‘天水’的简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徽宗创造此花押也是别具匠心。”

《草书千字文卷》流落民间

董宝厚介绍说,赵佶书写这卷草书的时间是1112年,在写此书法后不久的1127年3月就被金兵掳走。这卷《草书千字文》是徽宗真迹中不可多得的珍宝。

《草书千字文》自宋宣和年间藏于御府,元明之际曾经散落到民间,不知去向。清朝时又奇迹般地出现,后归藏于清内府,备受众多皇帝珍爱,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格古要论》《清河书画舫》等书。

1945年8月17日,溥仪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逃跑时被截获,随后,这批重要文物被护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草书千字文卷》。1950年,《草书千字文卷》及一批重要的清宫遗散书画被收入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前身)。

中国古代最早、最长的无接缝描金手绘宣纸

据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介绍,《草书千字文卷》是宋徽宗赵佶唯一传世的草书长卷,作于公元1112年。全卷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纵35.1厘米,横1172厘米,字迹99行,令人惊奇的是,纸张无接缝,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长的无接缝宣纸。

“书写《千字文》的纸是长达11米的整张描金云龙八宝花笺,竟然无一接缝,仅纸张本身就是国宝级的文物。”董宝厚说道。

已故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从纸的质量来考察《草书千字文卷》,认为其主要原料以麻为主,质地光滑而无帘纹,吸墨性甚强,特别利于挥洒。它的制作工艺不同于一般用纸,想要做出这样的御用纸,至少要有上百道工序。从纸张呈现的综合特点来判断,这种纸是历代收藏家所珍视的“粉蜡笺”。

一张长达11米的手工麻纸,在今天看来,似乎不算稀奇。可是,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能制造出这样长且无接缝的精美用纸,不能不让人叹服。

据董宝厚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生产这样长度无接缝的纸张,工匠们要在江边把船舶一字排开,然后在船上浇上纸浆使之均匀铺开,捞起,自然干燥后再小心翼翼地揭起。因为这样的工艺十分复杂,所以历代收藏家对这样的御用纸尤为珍视,这也是这幅书法作品得以保存完整如初的重要原因。同时,一直以来我们都说北宋造纸术高度发达,这卷《千字文》所用纸张就是最好的实物证明。

更让人惊奇的是,我们仔细观察《草书千字文卷》底纹,这些云龙纹图案每组由4条龙和24层云纹组成,每组前后连绵不断,表现出整齐划一的效果。图案精工细描,毫无板滞之态。乍一看,以为是用古代雕版印刷技术印制而成的。

“其实不然。”董宝厚接着说,“它应是皇宫御用所需特制而成,由宫中的工巧画师用笔蘸金粉,在11米长的纸面上一笔一笔描绘而成的。这是北宋图案装饰承袭唐代工艺并有所发挥的一个特点。再从画面的完整情况来看,画这卷云龙纹时,自始至终都是由一个人一气呵成来完成的,而非采取分工分段负责制。”

如此高头大卷、细致繁缛的云龙纹图案,所花精力之巨大,可想而知。记者在同一时期出版的《营造法式》和《博古图》中所记载的器物上,没有找到这样的纹饰,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这卷《草书千字文卷》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有关的各项工艺,也是空前绝后。

宋徽宗唯一存世的草书长卷

“说到宋徽宗,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他自创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真的很好看。其实,他在楷、行、草各种书法方面都有造诣,而且都有作品流于后世。”董宝厚说:“他这件草书《千字文》,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运笔走势凌空自如,字间变幻莫测,犹如黄河咆哮,也如杨柳春风,变化多端,潇洒自如。而这份潇洒,当然也与他的位置和地位有关。作为皇帝,他写字运笔自然霸气十足,字里行间全然一副帝王之气,而这种帝王气恰恰是很多书法家所无法具备的。”

董宝厚指着《草书千字文卷》高清图片说,在纵向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宋徽宗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笔画中的长线条,如文中的“号”“帝”“也”等字,末笔处有意拉长,调节了空间比例,使整幅长卷看上去更加疏朗、跌宕与灵动。

“《草书千字文卷》用的描金云龙纹笺虽然名贵,但这种精细加工的纸面很光滑,笔墨渗透得相对缓慢,给书写者造成了一定困难,书写线条容易浮滑,不易着墨。惊奇的是,宋徽宗在书写时一气呵成,其用笔疾徐缓冲、提按顿挫、轻重粗细、方折圆转,互相间交叉得很有韵律,具有自然的、富有音乐感的气度,极尽奔放驰骋之态。”董宝厚说,除《草书千字文卷》存世外,宋徽宗还有一幅《楷书千字文卷》存于上海博物馆,那是宋徽宗22岁时的作品。而《草书千字文卷》是宋徽宗40岁时所写,代表着宋徽宗书法的成熟面貌。

董宝厚分析认为,这与宋徽宗早年学习黄庭坚,后学初唐薛稷、薛曜,草书学习张旭、怀素的书学历程是高度吻合的,因而这件作品可视为徽宗草书的代表作。 (辽博供图)

辽阳冮官窑 其实是“东京官窑”

本报记者 吴 限

一直被误认为是民窑

辽阳冮官屯窑遗址地处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冮官村东北部,太子河南岸,西距辽阳市区30公里。2013年7月至2016年10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了长达4年的考古发掘,初步还原了这个“十里窑厂”的历史原貌,确定了它本来的“东京官窑”的地位。

辽阳市冮官窑博物馆馆长王嘉宁介绍说,从目前史料看,冮官屯窑始于辽,废于元初,按这个时间算,至少存在了300多年。“但不管是日本侵略者考古发现还是考古专家李文信的报告,都没有注意到冮官屯窑的官窑性质。”

记者注意到,对冮官屯窑生产的器物,很多人以为大多是粗瓷大碗之类的民间日用品,难与中原及南方名窑生产的精美陶瓷比肩,不上档次,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这里“主要烧生活粗瓷”。

出土带“公主梁”官字款鸡腿瓶

在辽阳市冮官窑博物馆,记者见到几款陶瓷。其中一只相对完整的黑釉鸡腿瓶的肩部,有明显的“官”字款;该遗址还曾出土有“公主梁”戳印字样的鸡腿瓶官窑器标本。这只鸡腿瓶标本是在冮官屯窑址的农户堆积瓷片中发现的。

据辽金史记载,在辽金时期号称“梁国公主”的仅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长子完颜宗干之长女尚徒单贞。显然,“公主梁”戳记款鸡腿瓶应为宫廷或达官显贵定制的“官窑器”。

同时,在冮官屯还出土有皇家、官府使用的绿釉龙纹楼阁翘角等大量“官窑器”。王嘉宁指出,这说明冮官屯窑在辽金时期曾专门为皇家(如辽东京宫廷贵族)、官府烧造等级较高的砖瓦,这也更加证明了冮官窑的官窑属性。

“瓷窑务”买地券证明隶属关系

据辽史记载,辽阳初为辽国的南京,后因国土扩展,定今北京为南京,改辽阳为东京。金朝时,金世宗完颜雍在东京辽阳府起兵称帝,其母、舅乃辽阳望族,金世宗多次巡游辽阳,并给予减免租赋等优待家乡政策。这一切,都说明作为辽金五京之一的辽阳在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位,而创立为其服务的冮官屯窑这样东北地区最大的窑场,自然也顺理成章了。

在冮官屯窑址出土了一块“金代正隆五年瓷质买地券”,高41厘米,宽26厘米,厚4厘米,为冮官屯古窑烧制。买地券为乳白色釉,黑褐色字,插在酱釉瓷虎座上,正面字迹清晰,背面文字小且多漫漶不清,此劵开头文字:“维大金正隆五年岁次庚辰七月丁丑朔廿七日癸卯,东京辽阳府辽阳县辽阳乡瓷窑务住故王兴公之券,因殁袭吉。”这说明金朝时,此地称“瓷窑务”。“务”在宋、辽、金时本就是官署名,为掌管贸易和税收的机构。所以“瓷窑务”之“务”也是“置官监临”,有官窑的性质。而考古专家分析,“瓷窑务”应该是延续辽国的称呼,是地方上管理、烧造陶瓷的机构。

那么,在金代,辽阳这一“瓷窑务”又归属哪个部门管辖呢?据《金史》记载:“甄官署掌石及埏埴之事”“属尚书工部”管理“埏埴之事”(即管理烧造陶瓷事务)。由此,王嘉宁推断,在金代,“尚书工部”直接管辖“甄官署”,而“甄官署”直接管理“瓷窑务”,负责管理、督查陶瓷烧造。被称为“瓷窑务”的冮官屯窑,正是当时东京辽阳府地区专门生产和管理陶瓷的机构。

可以想象,在金代,窑工在官府的“瓷窑务”管理之下为宫廷、军队和各部署衙门烧造瓷器用品的情景。由此可见,当时的冮官屯具有“置官监临”,为“京”服务的官窑色彩。

出土瓷片瓷化度证明官窑属性

考古工作还进一步发现,冮官屯窑址出土的大量瓷片以白釉为主,也称辽白定胎、釉粗细并具,另外还有黑釉瓷、大量窑变瓷片,也偶有茶叶末釉、白地黑花瓷和三彩器。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有丰富的装饰技法。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还发现了少量细瓷。

出土的瓷器中不仅有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器,还有黑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在冮官屯窑还发现了烧造器物用的匣钵,这一发现一改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这里只烧生活粗瓷,不使用匣钵烧造瓷器的错误认识。

王嘉宁介绍,北京陶瓷专家曾对冮官屯窑的瓷片进行检验,结论是,“瓷化度之高,非民窑所能”,另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足可证明冮官屯窑为辽金元时期的官窑。 (辽阳冮官窑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