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祥玉是闯关东移民的后代。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其中,闯关东发生在东北地区。很多辽宁人都是闯关东移民的后裔。闯关东不仅仅是人口迁徙,也是文化迁徙。先民们不畏艰难困苦的拓荒精神和闯荡情怀,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辽沈大地。
三次大迁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的龙河西畔,有一片密布的古屋老宅,闯关东影视基地(又名闯关东民俗文化村)就坐落在这里。闯关东影视基地是为拍摄电视剧《闯关东》(中篇)而兴建的。这里有色彩鲜艳的商幡、商铺密集的老街、鲜艳的布老虎、唧唧作响的风车,还有黄包车、大马车,充满历史感的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闯关东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秘书长、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张恺新说:“我就是地地道道的闯关东移民的后代。”多年来,张恺新一直致力于闯关东历史研究。他说:“关东主要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可以说,和中国历史上其他两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大潮相比,闯关东所历经的时间最长、人数也最多。”不仅如此,闯关东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它不但使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推动了城市的近代化,也让中国的语言版图得以重绘,更巩固东北边疆。就整个中国而言,闯关东移民的迁徙也使得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更显合理。
历史上,闯关东共掀起三次大规模移民潮,第一次是清顺治十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授官例》,掀起关内向关外移民的第一次热潮。为了招揽更多移民,顺治还采取了“招民授官”的政策,清朝辽阳县第一个知县陈达德就是受惠者。根据这一政策,除了官职,还可以得到粮食、牲口等,招揽100名移民就给20头牛。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山东、直隶(河北)、河南一带遭受黄河水灾的灾民,纷纷举家经陆路和海路前往关外,闯关东的序幕就此开启。之后,因为资源消耗和满汉矛盾问题,康熙年间又对入关移民实施封禁,以“柳条边”为界,对出关民众进行“事先起票,过关记档”的限制,时间长达40多年。不过,由于中原地区灾害连连,闯关东的百姓并没有减少。张恺新说:“乾隆年间掀起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当时走海路的比较多。到了咸丰年间最后一次开禁,又掀起新一轮迁徙热潮,之后就再没有实施限制了。”“关内百姓闯关东的原因大概有三点:其一,为了耕地,当时东北地区有大片土地;其二,为了自由,当时东北地区的社会管理较为松弛;其三,为了人口繁衍。”张恺新告诉记者,早期来东北的移民都是开荒耕地,或是给贵族打工,“留在辽宁的闯关东移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受雇于贵族。”
“海南丢儿”
中华苑姓宗亲会副会长苑祥玉告诉记者,东北苑氏就始于清顺治、康熙、雍正至嘉庆年间的闯关东移民潮。2010年,在苑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上,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以及辽宁省省内各市的苑氏族人百余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纪念300多年前从关里闯关东而来的苑氏祖先。
苑祥玉说:“300多年前,辽西苑氏祖先苑得用带着家人来到现在的葫芦岛市暖池塘镇,落户于一座小山村,此村得名为苑家屯。一直到今天,苑家屯里仍以苑姓人居多。而由这座山村走出去的苑氏后人,如今已遍布各地。”
在抚顺市,有一支咸姓人。他们的祖先也是闯关东而来,最初迁到熊岳,后落户在抚顺,如今在抚顺已经繁衍了五世。张恺新说:“辽宁是闯关东的必经之地。这块地广人稀的土地成为很多移民在关外的第一个落脚之地。很多移民选择在这里短暂停留,然后去往更遥远的吉林和黑龙江,也有一些拖家带口无法继续远行的移民最终留在了辽宁。大连和丹东等地,祖籍山东的人就很多。”张恺新说。
当年闯关东的百姓大多来自贫苦人家,他们千里迢迢赶赴东北,全靠一双脚,一走几个月,一副扁担两个筐,挑着被褥、粮食、铁锹,有的还挑着孩子,更有人是一路要饭过来的。除了走陆路的,也有走海路的,“新中国成立前,辽东半岛叫海北,山东半岛叫海南,多少山东人跨越海峡,成为辽宁半岛上‘海南丢儿’啊。”张恺新认为,闯关东对辽宁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
“闯关东移民以山东人居多,他们把山东人乐观坚韧的性格带到了辽宁,他们的积极生产也促进了辽宁农耕的发展。”张恺新说,中原文化进入辽宁,提升了辽宁的人文素养。而且,闯关东移民也增加了辽宁的人口,对辽宁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张恺新特别指出,闯关东也深刻影响了辽宁的习俗。“辽宁的地域文化与关内文化相融合,比如辽宁的皮影戏就兼具关内关外皮影戏特点,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还有辽宁二人转,也是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融合而生的。”
精神遗产
闯关东对辽宁方言也有巨大影响。“有些村庄几乎是整村迁移。来到东北后,他们仍聚居在一起,于是,他们有条件在新的村落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和方言。”张恺新以大连为例说,当年大量涌入的胶东移民把包括胶东方言在内的各种特色文化一并移植到大连,胶东方言在大连和东北许多地区扎下根来。“如今,大连至丹东沿海不少村落的方言都保留着胶东方言的特征。除此之外,葫芦岛、朝阳、锦州、盘锦等地的方言也都受到关内语言习惯的影响。”张恺新说。
辽宁的饮食特色也与闯关东密不可分。张恺新说:“鲁菜被带到东北,爱吃细粮的山东人改变了东北人爱吃粗粮的习惯。盘锦水稻试种始于清末,也是闯关东移民的原因。”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张恺新总结说:“闯关东的移民潮意味着中原农耕文化向东北地区游牧文化大规模挺进。它不仅是人口迁移,也是艰苦岁月里人民奋斗的征程。闯关东的先民们用他们的拓荒精神和闯荡情怀,塑造了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的‘闯关东精神’。在辽宁老工业基地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拼搏的当下,闯关东的那股子韧劲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70
闯关东
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闯关东,即关内民众出关谋生。历史上,闯关东曾掀起三次大规模移民潮,第一次是清顺治十年;乾隆年间为第二次;到了咸丰年间,关东最后一次开禁,此后再未实施限制。
闯关东对关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延伸
YAN
SHEN
“闯”出来的民俗
婚姻
辽宁地区的满族婚嫁礼仪,早期古朴简单。清中期以后,受汉族移民的影响,满族的婚姻习俗逐渐发生变化。在年龄上,满族旧俗尚早婚,在汉族婚俗的影响下,满人的早婚现象逐渐减少,并被明令禁止。在仪式上,汉人历来有婚嫁六礼之习,满人虽没有六礼之说,但也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问名”“合婚”“相看”“放定”“迎亲”等礼仪才能成婚,显然是受了汉人婚嫁的影响。
丧葬
清初,满族葬俗传承金代风俗,多实行火葬。在汉族看来,死者的理想归宿是“入土为安”。在汉族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下,满族渐渐接受了汉族的土葬习俗。
习俗
在汉族移民的影响下,满族普遍接受了佛教、道教,东北地区的庙宇开始增多。
此外,在很多山东人心目中,“泰山石敢当”是正义的化身、平安的使者。这种习俗被带到东北,如北镇市四方台村佟氏家族便普遍信仰“泰山石敢当”。据佟氏族人讲:“谁家大门正对路口,都会在门前修起‘泰山石敢当’。”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爱新觉罗氏肇氏家族聚居地,如果院墙大门的朝向冲着街巷,对着公路、塔或庙宇等,大门口左侧也会立起一块“泰山石敢当”。
饮食
满族早期的生产活动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饮食烹调都很简单,以食肉为主,兼食季子米。对于食物的加工,多用煮、晒、烤的方式,没有炒菜的习惯。狩猎得来的野味,多切成大块,放入锅中煮,熟后割成小片,蘸各种作料食用。在汉族移民的影响下,满族人不仅改变了饮食方法,逐步学会了烧、烤、炖、煮、炒等烹调技艺,而且在饮食结构方面也有了变化,粮食逐步取代肉食占了主导地位。
“闯”出来的家族
宣氏家族:普兰店、庄河宣氏家族,祖先宣贵350年前从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大山所迁到辽宁省新金县(现大连普兰店区)。
庄氏家族:清初期庄氏先人庄琏从山东登州府宁海县迁到了今天的大连。
徐氏家族:辽东半岛的徐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八年(1743年)。徐氏的老家原为山东登州府蓬莱县白马村,先祖名为徐大宦,以养蚕为生,后漂洋过海在辽东半岛扎根。
苑氏家族:据锦州凌海市(原为锦县)大上五旗村的苑氏家谱记载,始祖苑福寿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农历八月十八由河北乐亭苑庄迁来。 朝阳市付家窝铺的苑氏族人则是在清嘉庆二年由山东迁来。而葫芦岛市南票区苑家屯的苑氏始祖苑得财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河北乐亭苑庄迁来的。
索氏家族:索氏的祖籍在河北保定府饶阳县。清朝年间,索氏夫妇携带八子迁徙,落户于今天的锦州市黑山县十五户村。
于氏家族:于氏本支先祖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由山东威海乳山寨镇南司马庄(现名)迁居到大连庄河市大营镇孙屯村横河子。
李氏家族:先祖李士太在清乾隆年间挑担闯关东,从山东济南迁到今天的盘锦市大洼区。
王氏家族:清咸丰年间,先祖王敏、王美兄弟二人从山东登州府文东县迁到丹东市通远堡与赛马附近。
高氏家族:明末清初,高氏先祖文增、文捷、文显三公的后裔从山东迁徙到辽东各地。
程氏家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山东连遭旱灾虫灾。程佩福兄弟二人携带家属一同闯关东。
钟氏家族:清顺治八年(1651年),钟氏祖先从山东乘船闯关东,最后落户在今天的海城市腾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