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统民居格局简单、方正、敞亮

进了“口袋房”就上“万字炕”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镇小莲花村一处民居中,万字炕上摆着炕琴柜。

辽宁传统民居中,进了房门的第一间房就是厨房。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对地域性建筑有深入研究。

辽宁传统民居自有一种独特性格:简单、方正。长期从事地域性建筑教学与研究的陈伯超认为,民居不是由建筑师和工程师设计的,而是由千百年来居住在当地的老百姓依据自然条件自己实践和摸索出来的,再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断积累、改进、完善而形成。经过这种发展过程的民居就像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样,能够充分适应自然环境。

都跟气候有关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长期从事地域性建筑研究,他深入浅出地分析和总结了辽宁民居建筑的几个基本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成因。

陈伯超说,辽宁地处关东塞外,冬冷夏热,属寒地气候,因此,辽宁的居民非常重视房屋朝向,“最主要是南朝向,原因是希望房间里有阳光。冬天再冷,只要阳光充足,屋里也是暖的。所以,辽宁的房屋包括现在的高层住宅,最大的窗户都开在南面”。

记者常到农村采访,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样式和材料都比较传统的老房子。

老房子的共性很明显,比如墙壁很厚,房形简单,俯视的角度看往往是“一”字形、东西宽、南北窄的矩形,墙面直而平,没有错落感的进出设计。

陈伯超认为,这种设计可能不那么漂亮,但从建筑学角度看,同等房屋面积下,这种房型的外围护结构面积是最小的,保温效果也是最好的。“另外,房屋进深都不太大,因为进深太大会影响采光和取暖。”陈伯超告诉记者,沈阳故宫里的清宁宫,也是这样的结构。

有趣的是,辽宁民居入门的第一个房间基本是在四个屋角搭建炉灶的伙房,而南方民居往往是会客的堂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陈伯超说:“还是因为气候寒冷。第一个房间有炉灶可以形成户外到生活空间的过度,相当于缓冲冷空气的门斗。如果把第一个房间设计成南方那种堂屋,冬天根本待不住人。”

说起保暖,必须提一提火炕。从取暖原理来看,火炕其实跟现在的地热类似,都是为了适应冬季严寒而设计的设施。陈伯超说:“火炕散热面积大,既可以保障房屋内的温暖,也可以生火做饭。我们的‘万字炕’,又称‘转圈炕’‘蔓字炕’,一般是南北对起通炕,西边砌一窄炕,与南、北炕相连,构成‘兀’型。建起‘万字炕’,整个房间看起来像个口袋。从门口处看火炕像个‘兀’型,故称‘口袋房’和‘万字炕’。”

就地取材

在辽宁,建民居大多是就地取材。

陈伯超以屋顶为例。辽宁民居的屋顶一般分为坡屋顶和囤顶两种。

坡屋顶对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因为抬梁式房架的结构形式具有很高强度,且不存雨雪,能减少屋顶漏水的概率。囤顶抗风能力强,但必须用碱性黏土修建,因为只有碱性黏土做屋顶才会遇水不裂。不久前入选沈阳市历史文化名村的叶茂台村和辽滨塔村中就有不少囤顶式民居。经考察,这两座村庄确实用碱性黏土资源作为建材。再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组,房屋和院墙大多用当地产的石头建造,据说村里六七十岁的男人几乎个个都是石匠,盖房垒墙都是自己动手。

对生活习惯的适应

上世纪80年代,陈伯超下乡调研,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刚刚得到改善。陈伯超发现,有的人家把新买的沙发摆上了炕。这种现象虽然令人哑然失笑,但细想起来也可以理解。

因为,在辽宁的乡村,热情待客是传统,家里来了客人都要往炕上请。炕,不仅仅是取暖的设施和睡觉的床,还兼具生活空间的功能,啥事都可以在炕上办。放上炕桌可以吃饭、读书、写字,可以在炕上做针线活、哄孩子,可以在炕上欻嘎拉哈、听故事,北炕不住人的时候可以烘晾粮食,就连老母鸡抱鸡雏都要放在炕上……

总而言之,咱们辽宁的传统民居重实用轻形式,粗犷中透着细腻,简约中彰显大气,有着独具匠心的设计思想。

我家的土房

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东北的民房中土坯房是很普遍的,即便是在城市中也是如此。我家的土房与西面隔壁的邻居王大爷家共用一堵山墙,住人的房子无论大小一律朝南,房门也开在南侧偏东一点,一进门便是厨房,门里左侧的墙脚处是用红砖搭建和泥土勾缝的炉灶,炉火直接通过烟道进入西面里间的炕洞中,所以这炉火既用来烧炕取暖也用来做饭。小时候和邻居小朋友们的一大乐事就是用灶坑下面滚热的余烬烤土豆吃,或者在铁质的炉盘上把废旧牙膏皮熔化成铅水用来制作毽球的底座。感觉那时的冬天实在太冷了,零下30几度是经常的事,而土坯房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保暖性好,从外面玩一阵后觉得手脚都像被猫咬一样刺痛,赶紧各自回到家里的炉灶旁烤烤火或者直接奔向炕头把手放在热的炕席上,一会儿就缓过来了。晚上睡觉时炉膛里一般也用湿煤压着火,让火缓慢地燃烧,这样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炉子一般是要灭还没灭,屋里也还是比较暖和的,大人早晨起来清除烧焦的炉渣再添入新的块煤或劈柴,火就又重新熊熊燃起来了。后来,我们家从土房搬进了砖结构的平房,再后来又住进了楼房,生活条件逐渐好转,而对于房屋的概念却越来越淡化了,只有那温暖的炉火和热炕头的记忆一直印在心中。

延伸

YAN

SHEN

老民居

马架子:形状像一匹趴着的马,只有南面一面山墙,窗户和门开在南山墙上,屋脊举架低矮,“马屁股”上搭拉着厚厚的茅草。正面看呈三角形,侧面看呈长方形。上铺苫草。简单易建,冬暖夏凉。

地窨子:是在地下挖出长方形土坑,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一般都是南向开门,在舍内正中拢起火堆取暖,支起吊锅做饭。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77

万字炕

满族传统民居, 都建有“万字炕”。这种炕又又称“转圈炕”“蔓字炕”,一般是南北对起通炕,西边砌一窄炕,与南、北炕相连,构成“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