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镇小莲花村里青砖青瓦的坡屋顶老房子。
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堡乡的囤顶式民居。
67岁的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村民郭长红,帮亲戚看守囤顶老屋。
历史上,辽河两岸存在降水、风沙等气候条件的差别,也存在自然资源差别,还有辽东多满汉杂居与辽西多蒙汉杂居的人文环境差别,于是造就了民居建筑形式的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并不是绝对的,但也使辽河两岸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建屋顶有讲究 记者最早关于屋顶的记忆来自上世纪70年代。
家乡所在的小城里,到处是土坯房,红砖房很罕见。屋顶是孩子们平日里能够站到的最高的地方。儿时记忆里屋顶都是用泥抹的,从房山墙外面看过去,屋顶呈慢弧形。每年春秋两季,家家都要抹屋顶,就是用碱性黏土和泥,再拌上干草,身强力壮的男人们用铁锹将和好的泥扔上屋顶,在屋顶等待的人则拿着泥板将泥均匀地抹遍屋顶。
日照充足的情况下,屋顶几天就干透了。尽管这样,大人们依然不让孩子上屋顶,大概是担心安全吧。不过,每家的正房两厢都有矮一些的小仓房,孩子们时不时地找借口,比如毽球踢到房顶上了,先爬上仓房,再去爬正房的屋顶。站在屋顶,向远处望去,心里别提多敞亮了。因为那时还没有高层建筑,只要爬上不到三米高的屋顶,就仿佛可以望向天际了。
与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交流后,我意识到小时候家里那座土坯房的屋顶应该属于囤顶式。囤顶式屋顶在辽河以西地区很常见。还有一种常见的屋顶是坡屋顶(俗称起脊式),这类房屋在辽东地区,特别是山区较为常见。
专家说,坡屋顶的好处是对房梁所用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因为抬梁式房架的结构具有很高的强度,而且不存雨、雪,能减少屋顶漏水的概率。囤顶的好处是抗风能力强,不过采用囤顶式屋顶的前提条件是当地必须有碱性黏土,因为只有碱性黏土做屋顶才会遇水不裂。另外,囤顶结构对房梁木材的强度要求较高,好在辽宁自古就不缺林木。
充分适应自然环境
为了实际观察两种屋顶的差别,记者先后到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镇小莲花村和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采访。
令人颇为惊讶的是,这两座分别地处辽河东西两岸的村庄,虽然直线距离仅有几十公里,地形地貌也都差不多,但房屋样式差别不小。小莲花村几乎是四梁四柱起脊(坡屋顶)的海青房样式,辽滨塔村却大部分为囤顶式和平顶式,超过30年房龄的老房子都是囤顶式。
“民居的建筑形式是当地居民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断积累、改进、完善而形成的,能够充分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陈伯超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民居建筑形式的形成,比如说辽东山区,降水较多,因此坡屋顶有利于排水和除雪的屋顶形式会成为主流。
记者发现,辽河以东地区尤其是东部山区,像抚顺新宾地区、清原地区,本溪桓仁地区等,坡屋顶民居是主流民居样式。老房子一般是青砖青瓦四梁四柱坡屋顶加跨海式烟囱,属于典型的满族传统民居,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胜利村尹登故居。在上夹河镇腰站村的一栋老房子侧面,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地老式坡屋顶复杂的断面结构:木质檩子、椽子、秸秆夹着的泥土层、厚厚的苇芭层、瓦顶层等,所用材质一目了然。这种屋顶具有材料廉价、环保,自然还原性强,耗能小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框檩外露,经不起风吹日晒,容易被腐蚀。现在,大部分民居都采用红砖、水泥瓦顶,彩钢板瓦顶,白墙或贴瓷砖的墙面,尽管色彩和材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坡屋顶的建筑形式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而对于囤顶式,陈伯超从建筑学角度进行了解读:历史上,囤顶民居在辽西地区比较集中。囤顶民居可以防御风沙,排水效果比平顶民居好。从外观上看,囤顶的曲度约为10%,站在正前方很难察觉到它的弯曲度,近似平屋顶。但站在高处或从侧面观察,就能看出屋顶微微地弯曲。
房屋两边的山墙高出屋顶约400毫米。南向开有大面积的窗户用以采光,一般采用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房屋的墙壁很厚,保温隔热作用明显。囤顶一方面可以减少风沙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晾晒粮食。辽西地区年降水量少,风沙较大,对屋顶的排水性能相对要求较低。
就地取材
在辽滨塔村村民朱志军家,记者从里到外把他家的囤顶住宅看了个够。
朱志军家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末盖成的。主梁为松木材质,从南窗外面能看到伸出墙体外立面的方形大梁,有600毫米粗细。朱志军告诉记者,房梁上面是横向的松木檩子,檩子之上是椽子,上面先铺净苇芭,然后是毛苇芭,再往上压的是干土层,主要用于保温,最后抹的一层才是碱性黏土与干草和泥,“这种屋顶每年春秋两季都需要重新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把土泥顶改成了水泥顶,老百姓的话叫‘万年牢’,用不着年年抹屋顶了。”
陈伯超解读说,就地取材是辽宁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旱田地区的屋顶多采用谷草顶,而水田地区采用稻草顶,还有芦苇顶等不同材质。石头、青砖、红砖、土坯、稻草、谷草……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工艺技术,甚至片石和块石的垒砌工艺也完全不同,房屋的视觉效果也各具特色。
历史上,辽河两岸存在降水、风沙等气候差别和自然资源差别,还有辽东多满汉杂居与辽西多蒙汉杂居的人文环境差别,于是造就了民居建筑形式的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并不是绝对的,但也使辽河两岸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延 伸
YAN
SHEN
两种屋顶
囤顶: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屋顶略微拱起呈弧形,前后稍低、中央稍高,房屋左右两侧山墙有的会突出于屋顶,突出部分会被砌成弧形。囤顶房屋的排水效果较平顶佳,还可以防御风沙。这样设计的屋顶可避免过多的雪在房顶上堆积,减少屋顶的承重量。囤顶是辽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符号,也是辽西民居建筑不同于东北其他地区民居建筑的最鲜明之处,是辽西民居建筑独特风格的缩影,尤以朝阳、兴城居多。囤顶民居的基本结构形式取自于硬山建筑,一般采用梁柱木结构,与硬山相似,檩被完全包砌在山墙内,屋顶不突出山墙。山墙前后均向外突出,顶部的砖被一层一层地砌出,接近檐椽外伸的距离,从而使山墙将檐口部分都包住。
坡屋顶:
又叫斜屋顶,是指排水坡度一般大于3%的屋顶。以双坡式和四坡式采用较多,支撑结构常用的类型:
①山墙承重。房间开间不大的建筑,在辽中区茨榆坨镇小莲花村的一些老房子中就可看到。利用砌成山尖形的承重墙搁置檩条,称为“山墙承重”或“硬山架檩”。各檩等距布置,檩条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材料、跨度、间距和荷载计算决定,木檩跨度一般不超过4米。
②屋架承重。房间开间较大、不能用山墙承重的建筑,须设置屋架以支承檩条。屋架为平面结构,可用木材制作。现代民居中广泛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或钢材制作,也可用两种以上材料组合制作。屋架以三角形为多。屋架的间距一般与房屋开间尺寸相同,通常为3米至4.5米。
③屋面板承重。把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大型屋面板直接放在承重山墙或屋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