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微评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编者按: 近日,科幻小说《三体》将拍成电视剧的消息登上热搜,与此同时,科幻文学作品热在出版界也同样明显,《三体》两次登上某畅销书榜单前三,其他科幻文学作品受关注程度也同样提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股“科幻文学热”,听听评论家们怎么说。

科幻文学 和那美妙的新世界

刘恩波

有个叫布哈伊·哈桑的评论家对科幻小说的认知颇能给人启示。他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主观的,或者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将精神的幻想与某些科学方面的偏好和猜测结合起来,进而构成了那美妙新世界传奇般的展开,我想这就是科幻文学的目的和宗旨所在。

从早期法国人的《月亮列国趣事》到爱伦·坡《卷入美尔斯卓姆大海漩》,从《海底两万里》到《美妙的新世界》,人类在科幻领域探索的脚步始终萦绕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对宇宙秩序的窥探、对人的超级能力的向往。

至于古老的中华大地,其实从《庄子》到《列子》,那御风而行的艺术形象,难道不也可以视为精神幻想的摇篮,只是离科学的门径有一段距离,有一扇门尚未开启。而今天在我们汉语文学的版图上,科幻文学伴随《三体》的热传播,伴随刘慈欣的神来之笔的点染和勾勒,蔚然兴起一股精神的冲浪,那已经不是暗流涌动,而是许多读者共同的心灵浪游。

科幻小说满足了人们对未知宇宙的大胆猜想、神奇揭示和重新架构,它所展望的是远景,未来的可能,不一定就是科学实证化的确实存在,这就带上一点乌托邦的味道。科幻文学是带着翅膀的精神之诗,当然那探寻的目标是整个宇宙的维度、秩序和盲点。人们需要在现实时空之外拥有另一种科技远景的描绘,另一种存在目光的探求,我想这就是当今方兴未艾的科幻热的精神落点所在。当然这些作品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浪游,而是要带着人类对价值的寻找、对外部空间的新发现、对生命伦理的新探寻,这才会与读者的精神世界相通相共鸣。当宇宙之大与心之浩瀚合为一体,那么美丽新世界的边界就是文学和艺术游走的起点。

科幻文学:入眼难入心

刘艳妮

刘慈欣、郝景芳接连获得雨果奖,带动了一波“科幻文学热”,《三体》无疑是这波科幻热潮中最大的巨浪,裹卷着出版、影视等资本一股脑儿地涌入大众文化领域,从小说到电影、舞台剧、插画集、电视剧,“三体”IP可谓全产业链开发;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更是被选入中学生推荐读物;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2019年春节档赚足人气,反哺了文学作品阅读,科幻文学从小众进入大众视野。

可是,国产爆款作品也就这么几部,基本都出自刘慈欣,与其说科幻文学热,不如说是“三体热”“刘慈欣热”。畅销书榜上除了《三体》《流浪地球》外很难看到其他科幻图书, IP影视化作品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在于科幻文学读者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科幻文学作品阅读门槛高,因而小众,能享受烧脑快感的科幻迷,更是少之又少。看得懂《三体》,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谈资;《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很大程度上借助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科幻片”的宣传,这才反哺文学阅读;至于《银河帝国:基地》的热销,也多半源于雨果奖的吸引与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定动作。“一探究竟”的心理成就的是“科幻文学热”的假象,没有深厚的读者基础,即便科幻文学进入大众视野,也很难被入心阅读,科幻世界的狂欢仍属于少数人。

一两个作者显然难以撑起科幻文学市场,刘慈欣的成功给了科幻文学以创作动力,培育读者需从作品创作入手,以优质作品实现与读者精准对接;读者真心喜欢上科幻阅读,也需要以兴趣为起点,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这些都需要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