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剧咋都拍成了家庭剧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21日

高 爽

对孙红雷的新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很是期待了一番。但看了几集之后,多少有些失望,虽然几位主演特别是孙红雷的演技没得说。

留学题材,无疑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过一个正准备出国留学的孩子,如果有一部反映留学生活的影视作品,你希望在里面看到什么?他的回答是:怎么融入当地的文化。跟我的想法一样。当父母亲把孩子送上出国飞机的那一刻,他们最担心的肯定就是孩子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能不能适应,与当地的学生如何相处,能否顺利完成学业。

但是很遗憾,我关注的“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并不是《带着爸爸去留学》所要表现的重点。三个小留学生来到美国的第一件事是谈恋爱、和父母对抗,说不上学就不上学,说换学校就换学校,各种花式折腾。几位陪读的父母亲(包括一位年轻的“后妈”)忙着处理家庭问题,不是再婚就是离婚,或者因为两地分居闹矛盾,再加上去赌场耽误了面试、家里着火、校园枪击案这些狗血桥段,活生生地拍成了家庭剧,只不过背景挪到了海外。当然,这些事都有可能存在,也确实吸引眼球,我们看到的一些海外留学生中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多与此有关。但只是表现这些极端事例,难道就是要告诉观众,留学生们每天就是这样度过的?难道他们都不用上学、不用做功课吗?

最近播出的另外一部校园题材电视剧《少年派》,也同样让我失望。之前的预告中,这部剧聚焦的是另一个教育的热点话题——高考。陪孩子经历过高中生活的家长想必都清楚,高中生的生活里最主要的内容只有两个字——高考,他们的大部分烦恼以及身心上出现的问题也都来自于学业的压力,所以很想从中感受到高中生在应对高考这一人生大事时,所要经历的艰难挫折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和心智上的成长,包括父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但这部剧同样也令我失望了。校园里的场景仿佛一出偶像剧,除了几个面孔死板的老师,好像没有哪个学生把学习和成绩当回事,大部分的时间里,情节还是围绕着家长与孩子以及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说到底,还是家里的那点儿事。

也许是我误会了,上述这些作品本来就不是我想象的校园剧。查了一下上述两部作品的相关介绍,没错,都带着“家庭剧”的标签。

教育,这些年里始终是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与此有关的影视作品也一直热度不减,它的确是与家庭有关,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从家庭的角度切入未尝不可。但我的遗憾在于,关于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校园,为什么就拍不好了呢?想起了很多年前一些优秀的校园剧,比如《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先锋》,里面也有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有学生早恋等各种问题,但更有对当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做出的深刻反思,感觉这才是校园剧应有的样子。

对更擅长于家庭剧的创作者提出这样的要求似乎有些苛求。但真实反映今天的学生生活的优质校园剧肯定是观众需要的,改革开放40年,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之大、程度之深、涉及面之广,是有目共睹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讲好校园里发生的故事,不管难度有多大,都应该有人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