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中华”总策划在沈接受采访时说——

诗歌让人享受雅致的生活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12日

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高 爽

核心提示

原创大型诗歌音乐舞蹈史诗“诗韵中华”将于近日走进沈阳,作为全民读书月的特别演出,向辽宁观众献上一场诗词艺术的盛宴。

“诗韵中华”第一次将中华五千年的诗歌文化用时尚、唯美的艺术形式呈现于舞台。整场演出分为序歌和诗词起源篇、唐诗鼎盛篇、宋元词曲篇、近代情采风、共和新韵篇、多元诗脉篇六个篇章,共计20多个彼此连贯的节目,从古至今,一气呵成。

“诗韵中华”始创于2015年,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镇江以及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成功演出数十场,反响热烈。

围绕这台节目的内容、特色和创作初衷,记者采访了节目的总策划、诗人、诗歌评论家李黎。

生活少了诗意,很容易走向“娱乐至死”那一端

李黎集“诗韵中华”的总策划、总导演和总撰稿人于一身,可以说是这台节目最重要的创作者和推广人。

李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之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主授诗歌美学。1986年,他赴美留学,主修文化理论,继续致力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美学研究。其后这些年里,李黎一直致力于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文化交流。近年来,李黎与其团队发起成立了“世界华语诗歌联盟”,在全球推进诗歌的回归与审美文化的传播,提出“以诗歌的复兴带动文化的复兴,以文化的复兴带动中华民族的复兴”,“诗韵中华”的创作与问世,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起因。

在李黎看来,诗歌是文艺最早也是最高的表现形式。正如汉代《诗大序》所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民族精神,每一个中国人都离不开它的滋养。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许多作品已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在海外的这些年,我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几乎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都有诗社与朗诵协会,海外华人在古诗词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归宿。”李黎说。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令后来很多西方诗人为之着迷。以庞德为代表的20世纪初欧美意象派诗人,就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影响。我认识的一位美国诗人,在皖南桃花潭景区住了半年之久,在心灵上与李白对话,最后发表了一部诗集《李白归来》。”李黎说。

李黎认为,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诗歌复兴的意义更为重大,他说:“钱钟书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读诗歌,读的是性灵。诗歌能够让人拥有对美的感知能力,在愉悦的状态下享受雅致的生活。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呼唤心灵的回归,而诗歌正好与之一拍即合,‘诗和远方’正消解着快节奏的‘务实’生活带给人们的焦虑感和紧张感,让人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拥有诗歌审美能力的人内心是充实的、幸福的,而若少了诗意,人们很容易走向文化的末端——娱乐至死。”

诗韵中华实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

李黎介绍,“诗韵中华”融朗诵、吟诵、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有效地实现了多种艺术形式在同一审美空间的完美融合、大俗与大雅的完美融合,从而直观地展示了中华艺术“思与境偕”“物我两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种表现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均属首创。“它的最大美学价值与市场价值在于它的原创性。各主题篇章的诗词溯古览今,气势磅礴,诗句唯美,韵律动人,观众在整场演出中不仅可以获得感官满足,而且获得了极大的心灵满足。”李黎说。

整台节目的创作队伍颇具实力:演出的主题乐和大部分配乐由音乐总监、青年作曲家牛小凤教授创作,乐曲婉转动听,契合主题,与诗词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并包含多首原创歌曲;全部舞蹈由诗韵中华舞蹈总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艺术家杨烁编舞,舞姿翩翩,诗意浓浓。本次“诗韵中华”走进辽宁,除了原来的核心团队成员之外,还邀请了辽宁籍朗诵名家和表演艺术家齐芳、孙滔、栾姝玫、白而为、杜桥等参与演出,并加入了大气磅礴的《辽宁赋》等具有辽宁特色的作品,更接地气,更能够引起辽宁观众的共鸣。

作为一个专业的诗歌美学研究者,为什么要做这种面向大众的普及活动呢?李黎说:“以大俗做大雅再回归大雅,正是我们的创作方向。雅俗共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从古到今,无数人编诗选,从诗词篇目的选择上就能够看出编选者的审美眼光和价值取向。‘诗韵中华’演出不到两个小时,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歌中选择什么样的篇目,又如何把它们与音乐、舞蹈有机结合,都在考验着创作者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水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使用汉语的普通大众都能够喜爱诗歌、欣赏诗歌,通过观赏诗韵中华让观众从中看到中国人的信仰和追求,获得文化自信,感受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