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考遇上端午节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05日

高 爽

今年的全国高考恰逢端午节假期。很好奇地查了一下,2003年之前,中国的高考基本上是在七八月份,直到2003年改在6月7日至9日之后,才与端午节有了“亲密接触”,2008年、2016年,高考期间都赶上了端午节。

这次的相遇,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考生赶考避开了工作日拥挤的车流,答卷时也不会被嘈杂的建筑施工噪声干扰。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影响,很多帮助学生备考的老师把考题押在了“端午”上。

会押什么题呢,我也试着猜想了一下,跳到脑子里的第一个词就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屈原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小时候一直听大人们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后来才知道,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到了唐代,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在学界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龙的节日说”,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此外,还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但在民间,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

虽然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都留下了很多名人的传说,但我还没有想出另外一个节日像端午一样,把纪念一个人作为最主要的内容。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也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还被人称为“诗人节”。

但端午节可不仅仅是纪念作为文学家的屈原。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屈原,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闻一多则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人民诗人,这才是屈原更值得后世、值得举国纪念的原因。所以我想,端午节也是一个高扬爱国主义大旗的中国节。

再回到高考,想必老师们已经把上述说到的这些内容都告诉考生了吧?想必每个学生都会背屈原的《离骚》了吧?正在紧张备考的考生可能已经无暇去感受屈原的“浪漫”,但请相信我,你背下来的那些诗句即使没有写在高考的试卷上,也一定会写在你未来人生的试卷上: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