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前主席马克·穆勒42年后重返母校——

“在辽大的学习奠定了我的中国审美”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05日

著名学者王向峰与马克·穆勒(右)。(辽大供图)

本报记者 高 爽 王瑧青

6月2日,身穿中式上装的意大利人马克·穆勒出现在辽宁大学崇山校区。他是著名的电影制片人、影评人,曾经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的主席,被称为“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而当他出现在辽大校园时,必须强调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辽大校友。

这是马克·穆勒在毕业42年后重返母校,也是在实现支持母校发展的夙愿。6月3日,辽宁大学马克·穆勒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成立,马克·穆勒出任兼职教授。他参观了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与校方研究开设电影策划、老电影修复技术等专业,共同培养电影人才。

在校园里,马克·穆勒与当年的师长畅叙友情,并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和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学生的采访。

“今日犹存昔日笺”

1975年,马克·穆勒进入辽宁大学学习,当时同在辽大留学的还有英、法、德、澳、日、加拿大、瑞士等国家的学生。我省著名学者王向峰当时负责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并为他们开设了多个专题课,课上课下与学生多有文化与学术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一直与他有书信联系,有的学生到访中国还会特地回到辽大看望老师。

在辽宁大学弥漫着书香味道的故乡书园咖啡馆,马克·穆勒远远地就看到了站在门前的王向峰老师。87岁的老师,66岁的学生,深情地拥抱在一起。

对这次见面,王向峰期待已久,他说:“几年前,在报纸上看到了马克·穆勒的名字,知道他正在为推广中国电影出力,心里特别高兴。与他几次通话,邀请他回母校。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王向峰拿出了一个泛黄的文件袋,里面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回国后寄来的明信片,已经珍藏多年。他指着其中一张问马克·穆勒:“你还记得这张吗?”高大的马克·穆勒坐在瘦小的老师旁边,仍有学生般的拘谨,很礼貌地回答:“记得,记得!”

马克·穆勒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我在辽宁大学研究群众文艺,并开始接触到中国的民间文艺、戏剧和电影作品。当时,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我看不到,王老师就把自己的藏书借给我们,对巴金、老舍、柳青这些中国作家的了解也是通过王老师的介绍……”

有辽大学生问:“在推荐中国电影参加国际影展时,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马克·穆勒指了指身边的王向峰老师说:“都是他当年教给我的。”

辽大留学的经历,奠定了马克·穆勒对中国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中国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不了解这种审美,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对此次重逢,王向峰感慨万千,写下了十首七绝抒怀,其中一首这样写道:“鸿飞欧亚越关山,今日犹存昔日笺。每念故交重读起,友情益重动心弦。”

“银海争雄鼎助援”

马克·穆勒与中国电影结缘也始于辽宁大学。他讲起这段回忆不禁莞尔:“那时学校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朝鲜、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因为经过了剪辑,变得很怪。后来就慢慢开始看中国电影,比较少,不过像《地道战》《地雷战》《小玩意》《神女》《大路》等电影我看过很多遍,我当时就意识到中国电影有自己的传统,这很了不起。当时的中国电影都是集体署名的,不知道导演是谁,看到风格差不多的,就会猜想是不是同一个导演,他是谁呢?后来认识了谢晋导演,知道令我印象深刻的几部影片都是由他导演的,感觉很荣幸。”

“变化很突然,1977年春天开始,一大批中国老电影重新放映,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足足看了300部中国电影,越看越理解中国社会,由此也得到了启发:电影是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正因为这段在中国留学的经历,带着对中国的感情,马克·穆勒开始了自己长达40年的向世界推荐中国电影之旅:

1979年,他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重新招生后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正读大学二年级的田壮壮、陈凯歌等人,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友谊。

1981年,他将中国电影《原野》推荐到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参加国外大型影展的作品,也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以来首部在主竞赛单元播放的中国电影。同年,他在意大利都灵举办中国电影展,放映了从1924年至1981年的135部中国电影,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地被世界看到。

此后,马克·穆勒长期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亚洲区选片工作达18年之久,并在2004年出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还曾担任过柏沙卢电影节、鹿特丹电影节、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知名电影节的主席。他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介绍到洛迦诺电影节,甚至最后电影获得银豹奖也是由他代为上台领奖。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由他推荐的,成为第一部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大陆电影。1999年,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再次问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正是这份从辽宁出发的中国情缘,让马克·穆勒成了“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因对中国电影作出的卓越贡献,他获得了中国国务院授予的中意友好贡献奖。正如王向峰诗中所云:“几多编导多承惠,银海争雄鼎助援。”

中国电影在大众化与艺术性之间起舞

卸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之后,马克·穆勒还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电影节活动。2015年,他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评选单元的总顾问及策展人,还担任福州丝绸之路电影节总监。2017年,他受贾樟柯邀请出任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继续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发掘新导演,助力中国电影发展。

作为中国电影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见证人,马克·穆勒一定对中国电影有着独特的认识,于是记者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随着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影响力逐渐下降,在新一代电影人的作品中,似乎还没有能够与当年《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比肩的令世界惊艳、国人自豪的电影,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又处于迅猛的发展之中,电影票房和银幕数量逐年增加。您怎么看待中国电影的现状以及未来?”

马克·穆勒显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希望,他回答说:“我担任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的目的,就是要给世界提供一个展示中国电影的平台,让更多的中国新锐导演和他们对电影的新探索被世界所了解。在电影创作中,艺术与市场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我很高兴看到在中国终于出现了一批具有市场号召力,同时又对电影有独特理解的导演,有三四十位之多,贾樟柯对电影与市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宁浩、刁亦男等导演的作品也越来越好,他们已经越来越会在大众化与艺术性之间跳华尔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