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04日

田鹏颖

核心

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前,他还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情真意切,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情嘱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鞭策鼓舞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是定语,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当代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历史洗礼,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没有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最新实践,因而社会中共产主义因素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我们离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近了而不是远了的道理;讲清楚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宣扬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论调,企图动摇共产主义科学信仰,怀疑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说到底,不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就是历史的短视,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逐渐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从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通识课。一个不爱自己祖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的人,无论在自己的国家,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立足之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1935年在民族危亡时刻,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郑重发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可谓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爱国主义是情感、是精神,更是一种思想,因而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比较。因此,必须讲清楚中囯道路走得对、行得通,不是哪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历史和实践作出的有力回答,是国际对比得出的深刻结论;必须讲清楚中国特色,既独具特色,又独具优势,是与西方政治制度长期比较、反复比较、深入比较得出的深刻结论;必须讲清楚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世界上一些国家脱离本国实际,套用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从而跌入发展陷阱、难以自拔形成鲜明对照,进而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从而肩负起时代大任

确立政治选择,明确人生道路,敢于担当作为,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爱因斯坦说,“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任务,就是要帮助当代大学生具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走在时代前列,担当时代大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化育人心的新天地。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因此,必须讲清楚只有大学生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的道理;讲清楚只要大学生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中华民族就能生生不息,为世界作出较大贡献的道理;讲清楚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思想和行为注定成不了大器的道理,从而鼓励大学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竞相绽放,让英姿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尽情勃发,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从而焕发永久奋斗精神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因此,必须讲清楚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的道理;讲清楚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大学生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而让大学生明白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最终成就伟业。

只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自觉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澄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就一定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毫不畏惧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