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富了魏家村

辽宁日报 2019年06月03日

(上接第一版)

三年前,在魏家村,像郭颖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0人。

看到村里的现状,村“两委”班子也曾积极探索致富门路,通过开办生猪养殖场寻找出路,但由于近年来生猪市场行情走低,不仅没赚到钱,还欠下了70多万元外债。

2017年,林丰乡湾子沟村通过建设50栋大棚,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从而实现了当年脱贫销号。这种模式可不可以在魏家村复制?魏家村是否适合发展香菇种植业?经过多方考察,林丰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认为,魏家村地处辽北山区,属北温带季节性大陆气候,温度与湿度适宜香菇生长。村里有集体机动地,不需要流转土地。于是,在乡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2017年末,魏家村在村西河滩地兴建了40栋香菇大棚。

“当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作业困难,为了不耽误来年种植香菇,村民们顶雪施工,很快建成了香菇大棚。”魏俊田回忆说。大棚建好,2018年年初,魏家村立即发展香菇产业。

最初,村里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主体帮带模式。大棚租给合作社,租金归村集体,合作社将乡里23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同时带动本村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0人就业。

贫困户魏珍山与老伴刘凤燕仅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多年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香菇大棚建起后,刘凤燕来到合作社剪蘑菇根,两个月下来就挣了4000多元。

到2018年年底,魏家村传来好消息:40栋香菇大棚,一年产量近35万公斤,产值达到200万元,23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200元,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收入人均增加了200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

一个鼓足村民干劲的致富产业

“今年的香菇长得真好啊,咱自己做的菌棒就是不一样。”“可不是,我看今年香菇卖得一定好。”5月27日,香菇大棚里很是热闹,村民们一边采摘香菇,一边唠着家常。

这样热闹的场面,自4月末百万菌棒进入出菇期以来,已持续一个月了。

“第一次种植香菇见到了效益,村民们干劲十足,随后,村里立即着手扩大种植规模。”魏俊田告诉记者,有了种植经验,村干部首先盘算着建设菌棒厂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收入。

一次外出跑销售的机会,魏俊田遇上了在沈阳做运输生意的郭松,提及村里香菇产业发展状况,郭松表示很有兴趣参与。很快,郭松就承担下了菌棒厂的生产销售工作。

郭松带着魏家村村民到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乡学习种植技术,并从那里专门聘请了两名技术员,指导香菇生产。2018年11月,魏家村香菇菌棒厂开始生产,由于原料充足、设备先进、技术到位,菌棒不仅质量上乘,单个成本还降低了0.3元。

有了菌棒厂这个后盾,2018年年底,村里又新建30栋香菇大棚,承包给合作社,村集体收入多了,当年就还上了部分外债。

短短一年时间,魏家村在香菇产业培育上尽心尽力,香菇食用菌产业链上菌棒研制、技术指导、规范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在不断优化升级,全产业链已具雏形。

2018年年末,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有了产业的支持,魏家村8项脱贫指标终于全部达标,实现整村销号。“这次摘帽,香菇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魏俊田说。

脱了贫,不歇气。今年,魏家村主动出击,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引资200万元再建40栋大棚,全村大棚数量达到110栋,年产香菇100万公斤。目前,魏家村香菇大棚进入出菇旺季,每天百余名农民忙着采摘、拣选、装箱,数十台货车把香菇运往沈阳、哈尔滨、长春、浙江等地。

香菇产业的建立,让魏家村摘掉了“穷帽子”,也提振了贫困户的精气神儿。“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咱不能‘等靠要’了,想要致富还得自己加劲儿干。”郭颖希望,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香菇大棚,今年她在合作社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学习技术。“自从村里带着我们种植香菇,俺家的生活就有了奔头,实现全面小康,俺和老伴也要迎头赶上。”郭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