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营子乡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让该乡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特色旅游之乡。
大营子乡是“安梨之乡”,全乡有安梨树、扁杏、桃等经济林1000公顷,其中有新老梨树15万株,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这一资源不仅是当地群众致富的“聚宝盆”,还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2011年,该乡被确定为“辽宁省旅游特色乡镇”,大梁下村还被朝阳市列为“市级摄影基地和作家创作基地”,其成功举办的八届“梨花节”,每年都能吸引省内外十余万游客前来赏花。
每逢“梨花节”,大营子乡的旅游资源都会得到全方位展示,一个个蒙古包展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瓦房店水库、金花山、官帽山、平顶山、不周山等景点,尽显灵秀山水奇观。
为了推进全域旅游,全乡大力开展了绿化工程。先后在域内栽植海棠、丁香、白蜡、馒头柳等绿化树木约1.5万株,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乡范围内种植榆叶梅15万株,再种植海棠、丁香、白蜡、金丝柳等绿化树木1.5万株,并以大梁下村为重点,依托优势打造集赏花、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发展林下经济。今年,他们又在火山沟果树田种植桔梗33.33公顷,计划在2年至3年内形成66.67公顷的种植规模。新成立的大营子乡杨帆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35户社员,今年计划新栽梨树5000株,5年内全组栽植梨树等果树15万株,年收益预计达30万元。
毛利新 本报记者 张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