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蒙说“文艺青年”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22日

高 爽

看了一期几年前的电视演说类节目,其中有一集的演讲者是著名作家王蒙,听到了一段有趣的对话:一名听众问:“文艺青年”现在通常用来形容有些人“比较装,不接地气”,您怎么理解“文艺青年”这个词?王蒙的回答很简短:如果青年都不文艺了,我们干吗去呀?青年应该文艺,青年应该个个都是诗人,青年一定要文艺!

王蒙是当代中国作家中我最喜爱的一位,没有之一。中学时读他的《青春万岁》《在伊犁》系列,十多年前读他讲老子、讲庄子、说“红楼”,现在看他的演讲和谈话节目,这位出生于1934年的文艺大家,如同一个宝库,当下我们感到困惑的很多问题,总能在他的话语里得到启发。

年轻时的王蒙肯定是最能当得起“文艺青年”这个词了,以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少年成名,其中的一首诗《青春万岁》至今仍是各种朗诵活动中最常被用到的作品之一。他曾经这样讲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阅读:“主要在于两个字:发现。我觉得‘见’字特别好,看了书,才能遇见世界。没有阅读,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非常模糊的。恰恰是阅读了书以后,发现了这个世界。”“在我的青年时代,我特别着迷于文学书籍对人的一种激发。它一下子就把你的火力点起来,让你在阅读中有共鸣感。书中的一个故事、一段描写,能让你感动得要死。读起来真是跟着它高兴、跟着它难过、跟着它愤怒。”“有了文学以后,我们才会给世界命名,才会给生活命名,才会给爱情命名。”

我在琢磨提问者口中对“文艺青年”的调侃味道。的确,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有更多的领域可以供人们投入巨大的热情去追求,可以热爱文艺,也可以热爱体育、美食或者其他。可能在很多人眼里,爱好文学的人更耽于幻想,更敏感,更理想化,有时候不切实际。也确实能在生活中找到符合这个“画像”的人,“比较装,不接地气”。可“地气”又是什么呢?又想到了王蒙在新疆伊犁的岁月,他住在最简易的房子里,和当地老乡学农活、学维吾尔语,这已经是最接地气的生活了吧?读他的《在伊犁》,苦中作乐的幽默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中,仍能感觉到诗意无限。所以,真正的“文艺青年”不是在生活中做选择题,把“文艺”从生活中抽取出来,而是把生活过成了“文艺”。

再说到“文艺青年”的另外一个含意,那意味着一种永远的“青春态”。还是引用王蒙的话吧:“因为生命太短促了,而又美丽。我们都会知道生存会发生变化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延长了你的生命,让某些刹那的东西变成永恒。比如《红楼梦》,书中写的永远是年轻人的故事,他们的青春永远固定在那里。”写作如此,阅读也是如此,喜爱文学的人不管他后来的人生经历了什么,会不会变得成熟、睿智或者世故,他永远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仍然会有明亮清澈的眼光,就像已经85岁的王蒙。

所以当王蒙说“青年一定要文艺”时,我能感受到他的激情从何而来,那是被文学、被文艺点燃过的青春才有的激情,“文学的阅读激活了你的青春、点燃了你的青春,没有阅读的青春很可能是无脑的青春,很可能是琐碎的、繁杂的、乏味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