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地图》亮相深圳文博会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21日

《雷锋地图》成为本届深圳文博会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本报记者 田 勇 文并摄

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充满传统质感与未来科技的文创产品同场竞技,让观众流连忘返的同时感受不同文化间的精彩碰撞。由辽宁日报策划推出的融媒体项目《雷锋地图》也现身展厅,成为本届深圳文博会上一道特殊的风景,让参观者通过数据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雷锋精神。

雷锋元素吸引眼球

5月18日,本届深圳文博会的第三天,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热度不减,设置在会场核心区域的辽宁展馆颇受关注。“辽宁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专程从沈阳来观展的邢琪说,辽宁展馆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新时代形象。

辽宁日报融媒体项目《雷锋地图》也是辽宁展馆的一大亮点。邢琪说,她从小就是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始终把雷锋作为学习的榜样,“虽然辽宁是最早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但是关于雷锋在辽宁的足迹和遗存,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

“没想到在展会上能看到雷锋元素,而且创意十足,直观展现了雷锋的工作和生活轨迹。”来自北京的林舒告诉记者,挖掘并整理雷锋足迹的工作非常及时,通过时间轴和轨迹图能够全面获知雷锋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既是传播雷锋精神的工具,又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琪指着《雷锋地图》第二期的内容说,通过“相格”可以清楚地看到雷锋在辽宁的足迹。来自雷锋出生地湖南的参观者周伟也说,看到与雷锋有关的文创产品让他倍感亲切,听完记者介绍《雷锋地图》即将推出“人物”“种子”和“影响”专刊后,周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希望记者能够将报纸邮寄给他。

参观者纷纷“打卡”

“以前只知道雷锋在辽宁入伍,但不知道他还在鞍钢工作过。”家住天津滨海新区的刘晓明,一边看《雷锋地图》展板,一边小声嘀咕着,第二期特刊中关于雷锋足迹分布的图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晓明说,关于雷锋的绝大部分知识来自课本,没有系统学习和了解过雷锋的经历。“看了这个《雷锋地图》,我才知道雷锋是因为鞍钢去辽宁的,也是第一次知道雷锋当过推土机手。”

从重庆来观展的周喜波是名副其实的手机控,看到《雷锋地图》推介的雷锋动态表情包,他兴致勃勃地扫描下载下来。“要为辽宁日报点赞。”周喜波觉得,这款表情包不但主题突出而且非常接地气。

在当天上午11时到下午2时这段时间里,根据记者粗略统计就有378名参观者在《雷锋地图》展板前驻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还有一项重要的雷锋元素,同样来自辽宁,由抚顺选送的文化产业项目——雷锋塑像。在厚厚的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四尊雷锋塑像,成功在展会期间吸引参观者前来“打卡”。雷锋塑像的作者名叫杨擎宇,是抚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煤精雕刻传承人。杨擎宇指着展柜内的雷锋塑像说,这尊高230毫米、长150毫米、宽130毫米的塑像,不但是辽宁的文化名片,而且是展会上最畅销的文创产品之一。杨擎宇告诉记者,近两年他销售和赠送出去的雷锋塑像有2000多尊,尤其是去年末以来雷锋塑像的订单达到7000多尊。

开发更多文创产品

雷锋塑像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为煤精,而雷锋精神更像是一团火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让雷锋塑像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出生于1972年的杨擎宇家乡在抚顺,因为父亲在1963年写的一篇《雷锋颂》,让他从儿时开始就将雷锋视为自己的榜样,并在中学毕业后毅然参军,梦想成为像雷锋一样的士兵。退伍返乡后的杨擎宇在机缘巧合下开始学习雕刻。“当时我就想,煤精是抚顺的特产,雷锋精神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应该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杨擎宇说。因为对雷锋精神的精准把握,杨擎宇雕刻出来的雷锋塑像栩栩如生,不但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还成为重要的展示品。

杨擎宇认为,《雷锋地图》、雷锋动态表情包和雷锋塑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根本原因是作为雷锋第二故乡的辽宁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雷锋文化资源优势。

杨擎宇表示,雷锋文创产品已经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辽宁应当在开发雷锋文创产品方面继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