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一段来自上海高架桥上车辆文明通行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看似拥挤的车流却井然有序,左侧车道通过一辆车后,右侧车道就有一辆车并入,左右侧依次通过,如同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视频画面极具美感,有网友称之为“秩序之美”。
这画面居然把我看出了眼泪。像我这样手法较差的司机,最头疼的莫过于两个车道汇流了:旁侧车道上的车辆没人给你让道,同车道后面的车辆又在拼命按喇叭催你快走。每到这时,我都会手忙脚乱,急出一身大汗……如果每一个驾驶人都愿意交替通行,该有多好啊。
早在进驾校学开车时,我就知道了交替通行这条行车规则,就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里:“在车道减少的路段、路口,或者在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遇到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机动车应当依次交替通行。”与不乱按喇叭、不往车外扔东西等一样,它应该也是文明行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说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交替通行的效率一定是比车辆争先抢行要更高,也更易减少车辆剐蹭追尾,但为什么来自上海的这段视频引起众多的点赞,并以此作为上海人更文明的又一个例证呢?就是因为简单的道理,却少有人在用。也许是因为大家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条规则,但更有可能是我们的心态还不够从容。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类似的情景:明明不是早晚高峰期,公交车上明明有很多空位,可有些人偏要挤到前头抢着上车;医院门诊明明都已经是按号就诊了,可还是有人要挤在诊室门口,努力寻找提前一点儿的机会。我有一个朋友用“文化的惯性”来调侃这种行为:也许是因为物资匮乏年代的记忆太深刻了,不抢就不得食、不抢就失去机会的惯性仍然在下意识地支配着我们。道理不太严谨,但还真不太好反驳。
突然想起了一部老电影,拍摄于1982年的儿童故事片《闪光的彩球》,影片主要是讲述主人公向阳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小春从一个不守纪律、调皮捣乱的孩子变成一个有集体荣誉感的好学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情节我至今还记得:联合国教育考察团组织了一次名为“彩球测试”的智力测试,一只大肚小口瓶里装着五个拴着绳子的玻璃彩球,瓶口的直径只比一个彩球的直径多一点点,五个孩子每人牵一根绳子,裁判喊“一二三”之后,谁第一个把彩球从瓶子里拽出来,谁就是优胜者。考察团走访了多个国家,均未找到胜出者,因为五个彩球总会同时在瓶口被卡住。最终,李小春和他的伙伴成功了,而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让彩球一个一个通过。
现在看起来,电影里这个桥段有些生硬,还有漏洞:名为智力测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情商测试,看看哪个参赛团队更懂得协调配合;或者说是品德测试,看看谁更有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但童年时期看到的这个电影,却让我真正懂得了“礼让”的力量。
说到这部老电影,其实是想说:如果真有所谓“文化惯性”存在,那么打破“惯性”只能靠文化的培育,特别是童年时期的养成教育。今天应该也有很多专为儿童生产的图书和影片,可以更好地讲述“依次通过”的道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看到并懂得,让它成就出现在高架桥上、出现在中国每一条道路和每一个公共空间里的秩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