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藏《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改变公众认识

《兰亭集序》早在隋朝初年便受追捧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

提示

自唐宋以来,书法爱好者对王羲之及《兰亭集序》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幅《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这是隋朝开皇年间的拓本。经研究发现,在隋朝初,《兰亭集序》便已经被追捧并刻石,留下拓本。这一发现改变了《兰亭集序》是由唐太宗命人临摹而传世的历史。

史记

SHIJI

王羲之典故

王羲之,东晋时期我国著名书法家,《晋书》中有传。在由房玄龄等人撰写的《王羲之传》中,为我们记录下很多关于他的脍炙人口的典故。

比如“东床快婿”,讲的是东晋太尉郗鉴派门生向当时的司徒,也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去挨个观看王家子弟。门生回来后,对郗鉴说:“王氏子弟都很好,可是听到这个消息,全都很拘谨。只有一个人在东边床上露出肚皮吃东西,好像不知道一样。”郗鉴说:“这正是佳婿!”探问得知,他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还有“书成换鹅”,讲的是王羲之非常喜爱鹅,会稽有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得好听,他想买却没买来,于是带领亲友驾车前去观看。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杀了做熟等他来,王羲之感叹、惋惜了好几天。后来,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看,非常喜欢,再三要买他的鹅。道士说:“给我书写《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给他书写,把鹅装在笼子里带了回去,非常快活。

其中“相聚兰亭”这个故事便与《兰亭集序》有关,这是在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进行一种叫作修褉(xì)的活动,这是当时一种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的习俗性活动。王羲之乘兴写下了《兰亭集序》,全文共324字,其中有20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高超书法水准使其成为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现存《兰亭集序》的祖本大多是唐初摹本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人们欣赏、学习、临摹的范本。因此,传世的与《兰亭集序》相关的文物非常多,而且早在宋代,便有学者编著了《兰亭考》。目前书法爱好者手中的《兰亭集序》字帖,最早的摹本,也就是祖本大多是唐初书法家临摹的。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还有一个比唐初版本更早的版本,这便是“开皇兰亭”系列版本,其中的一件代表文物便是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

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董宝厚说:“收藏者喜爱书画真迹,可以领会他在运笔、用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到功力,与之相对,临摹、雕刻、拓印等加工环节越多,原作风貌的流失也就越多。”这也是“临摹不如原作,石刻不如临摹,拓片不如刻石”的主要原因。

在后人看来,确立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崇高地位的是《晋书·王羲之传》中,有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写下的赞词,其中回顾了文字发展的历史,点评了前朝各个时期书法家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写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指出了古往今来的书法家,只有王羲之尽善尽美。

当然,唐太宗不仅仅对王羲之书法赞誉有加,为收集他的作品也下了一番功夫。其中,关于《兰亭集序》也有一段故事。

据介绍,《兰亭集序》写成之后,王羲之对这幅作品十分喜爱,留给子孙做了传家宝,到了唐太宗时期传到了七代孙智永禅师的手里。智永近百岁而终后,留给了弟子辨才。

贞观年间,唐太宗立志收藏书法佳作,书帖征集了很多,唯独没得到《兰亭集序》真迹。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在辨才处,多次求取无果之后,不愿强取的李世民便派出监察御史萧翼微服以求智取。

扮作书生的萧翼终日与辨才演练书法,在探得《兰亭集序》之所在后便顺手牵羊,扬长而去。

此后,李世民命当代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等人临摹,分赐给皇子、近臣。因此,现在流传的《兰亭集序》基本上是唐代摹本。

至于《兰亭集序》真迹,此后再没有在世间出现过。

董其昌两次题跋,表达激动心情

省博物馆珍藏《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曾在去年举办的中国古代书法展一期展览中展出,手卷的书心为白麻纸,用淡墨拓制,除有几处缺损外,字迹清晰。拓本宽24.7厘米,长75.5厘米,共28行,计有324字。

董宝厚说:“以《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为代表的是开皇兰亭本,它长期没有引起重视,与唐初流传下来的临本和拓本特别兴盛有一定关系。”

据介绍,《兰亭集序》流传至今的摹本和拓本很多,其中有两个谱系影响最大。

其一为神龙本兰亭,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的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是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为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

另一种为定武本兰亭。传为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后,命欧阳询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仁宗庆历年间重新发现,放在了定州州治。后来宋徽宗在大观年间命人取其石,放在宣和殿里。北宋亡,刻石又一次散失。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所以称这一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

有关专家将开皇兰亭与定武兰亭、神龙兰亭进行了对比,发现前者与后两者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开皇兰亭没有划格分栏,现在看到的界栏是后人所加红线,全篇除十四行与十五行稍宽外,前后上下一贯到底,又互相呼应。在一些字的书写上,开皇兰亭与定武兰亭多数相似,但也有大相径庭之处,如“和”字下口横笔不出、“抱”字不开口等。至于与神龙兰亭相比,开皇兰亭字形较扁,笔画肥厚,字中没有大量的牵丝,笔画粗细变化不大,空灵飘逸有减,浑厚有加。在意疏字缓之中,给人以神完气足之感。

通过对比分析,专家认为开皇兰亭是独立于“定武”“神龙”版本之外的又一个系统。

在省博物馆珍藏的《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中,人们目前找到的最早收藏者印章为明代著名戏曲家、收藏家高濂的“雅尚斋”白文方印、“高氏珍赏”白文长方印、“古杭瑞南高士深藏书记”朱文长方印等。

其跋文中,有董其昌的两次题跋,他的第一篇跋文写道:“楔序虽出于文皇之世,乃隋开皇间已自刻石。此本实萧翼之间谍,智果、辨才之仇也。尤延之、王顺伯诸公见此,必不聚讼于《定武》;赵子固见此,必不舍命于升山;子昂见此,必不盘旋于独孤、东屏之二本……”

董其昌这段跋文大量用典,竭尽全力倾诉自己看到这幅《兰亭集序》拓本的激动心情,认为它简直在跟当年骗取《兰亭集序》真迹的萧翼,以及守住真迹不放的智果、辨才做死对头。

随后他展开联想,认为南宋的著名收藏家尤延之、王顺伯如果看见这一拓本,一定不会再围着《定武兰亭》争来辩去;那位宋末元初的收藏家赵子固如果看到了,也一定不会为保那份《兰亭集序》连性命都不顾;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也不会在独孤、东屏两种拓本之间挑来拣去了。

最后,董其昌直接书写自己的心情:“如庆喜见阿閦(chù)佛耳!”

禁碑年代出现刻石拓片 是受追捧的重要证据

董宝厚说:“《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中有个时间落款,为‘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日’,这一落款虽然记录下刻石的时间,但是也增加了研究人员的困惑,因为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禁止私人立碑的时期,隋文帝开皇年间虽然禁令有所松动,但仍存在。”

记者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的这个禁止私人立碑的时期,是从魏武帝曹操开始的。

《宋书·礼志二》中记有:“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大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这则记载中,述说了公元205年,曹操认为厚葬太奢侈,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下令不许厚葬和私人立碑。

这条禁令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成为通行的制度,直到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才有所松动,但是仍然有明确的规定。

在《隋书·礼仪三》中记有:“在京师葬者,去城七里外,三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得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碣,高四尺,圭首方趺。若隐沦道者,孝义著闻者,虽无爵,听立碣。”也就是说,只有官员和民间的孝义之士才能立碑或碣。

由于有着这样严格的禁令在,对《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的内容存有怀疑态度的研究人员,甚至怀疑是否曾经有过这样一块开皇年间的碑刻存在。

既因为拓片的重要性不及墨迹临摹版本,也因为有各种疑问有待解决,《北宋拓兰亭集序拓本卷》的重要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省博物馆研究人员郭丹在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教授冯恩学的指导下,专门就开皇兰亭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意外的收获。

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研究,郭丹发现早在宋代便有了开皇兰亭的确切记载。

在由南宋学者桑世昌编著的《兰亭考》的卷五中,有这样的记载:“一本墨迹后题‘赐元嘉’‘异僧权’‘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右跋有四。一云太宗所赐韩王拓本兰亭禊序,当时诏拓书人赵模、韩道政等各拓数本,皆有少异。至有笔法全不类者,唯其间一本无异真迹。乃赐侍臣所临,择诸王之贤者赐之,其珍秘如此。观此笔力遒劲,非拓书人可到,以韩王之文艺超绝,出一时名流之右。图书珍玩甲于天下,若非褚、魏、陶、虞所书,亦必不赐予之也。真迹人间不复见,此为最善本,谨当什袭藏之耳。开元丁已,朝议郎守秘书监兼校定四部图书臣崔液恭题……”

这里的韩王指李世民的异母弟李元嘉,是初唐时期的画家。史载这位李元嘉能够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时的诸王都不如他,因此深受李世民的重视。这段文字记述,唐太宗得到开皇兰亭的摹本后,便赏赐给了这位兄弟。

同在《兰亭考》中,其卷十一中再次提到一个版本的兰亭,其中有:“会稽刻兰亭拓本后有僧权署字,款署‘开宝十八年三月二十日’。”

桑世昌随后分析:“与前一卷仅一字之别。‘开宝’为北宋太祖的年号,其使用起开宝元年,止开宝八年。由此推测‘开宝’或为‘开皇’之误。若‘宝’字确系‘皇’字之误,此本应是最早见诸著录的开皇兰亭拓本。”

这位桑世昌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外甥,擅长诗词,特别喜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收藏达数百本之多。他的《兰亭考》成书于宋宁宗的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也就是说开皇兰亭在宋代便有拓本存世。

通过研究论证,郭丹发现,相比于其他唐代的《兰亭集序》存世拓本和摹本,开皇兰亭是另一个独立体系,也是存世时代最早的兰亭摹本或拓本。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在私人刻碑禁令尚在的隋朝出现《兰亭集序》的碑刻,这一现象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史实,即在隋朝,《兰亭集序》就已经受到追捧,所以才会有碑刻。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来自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