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好干部领唱乡村振兴曲

——聚焦丹东“两个一批”建设工作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丹东大梨树式好村庄——獐岛村。(资料片)

包司南 本报记者 蔡晓华

核心提示

5月8日,在丹东市“建设一批大梨树式好村庄、培育一批毛丰美式好干部”工作推进会议上,毛正新、张忠有、黄日国、孙玉安等9人被授予“毛丰美式好干部”称号,獐岛村、山河村、岔路村等5个村被评为“大梨树式好村庄”。

2017年,丹东开始了“建设一批大梨树式好村庄、培育一批毛丰美式好干部”“两个一批”建设工作。一年多来,丹东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主题,通过持续推进“两个一批”建设,在促进群众生活持续改善、让老百姓得实惠上做文章,并取得丰硕成果——全市消除无经营收益村136个、40个贫困村“摘帽”,1.2万贫困人口脱贫,178个村依托“党支部+”发展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97亿元。

“党支部+”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东港市小甸子镇是传统农业乡镇,因地处偏远,草莓、有机稻米等特产常常找不到销路、卖不上价钱。“2016年时,我们镇11个村,有9个是无经营收益村。如何让好的农产品体现应有的价值,让老百姓的辛苦转化为鼓鼓的钱袋子,成为镇党委肩上的第一重任,为此大家绞尽脑汁。”小甸子镇党委书记杨清毅谈起乡镇当年的状况时说。

小甸子镇的情况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年底,丹东市669个行政村中共有无经营收益村471个,其中半数以上存在村级负债,且没有致富项目,“摘帽”难度较大。   为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让每一个村都能有一个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项目,2018年年初,丹东市委派出6名市级领导,抽调18个涉农部门的132名业务骨干,深入市内沿海、沿江、南部平原、中部丘陵、北部山区、中心城镇区等6个区域的乡镇和村,历时一个月,蹲点调研,形成了17万字的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找出了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症结所在,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村指明了发展方向。

根据调研结果,丹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丹东市深化农村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了“党支部+”发展模式这一概念,即通过不断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组织动员农村党员和群众,积极探索多种产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群众共同致富。

“我们以前工作中就有一个直观感受,党组织坚强有力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好。通过调研来看,确实是这样,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的31个村,无一例外都是在党组织带领下才实现增收致富的。”丹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白雪原对记者说。

“穷则思变,我们从蓬勃发展的电商产业中找到灵感,组建了全市第一家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建立了农产品展示销售大厅。”杨清毅介绍说,立足电商发展优势,小甸子镇确定了“党支部+电商”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产业党支部,并争取扶持资金712万元,修建电商供货基地,通过网上销售,把当地的草莓、板栗、大樱桃等特产销到了世界各地,不仅让全镇各村都有了集体收入,还带动了全镇的设施农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小甸子镇平均6个人就有一栋温室大棚,老百姓都得到了村集体的发展红利。

今年3月,丹东市委专门抽调力量,对小甸子镇小甸子村、北井子镇獐岛村等6个“党支部+”发展模式的典型村逐个解析,编撰了《丹东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党支部+”模式典型案例汇编》,归纳出“党支部+旅游”“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电商”“党支部+项目”“党支部+农户”5种具体模式。目前,“典型案例汇编”已下发至每一个县(市)区直部门、乡镇(街道)和村,为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思路。

截至目前,丹东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已达到157个。“两个一批”工作开展之初确定的“到2020年,全市经营收益超10万元的村达到100个”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让农民享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5月,迎着凉爽的海风,记者在我国万里海岸线最北端起点第一岛——獐岛看到,由花岗岩块铺就的过山道高端大气,路边绿树掩映;极目远望,海面烟波浩渺,山下游人三三两两或岸边散步,或水中嬉戏;环岛公路如一条精美的玉带将小岛拥揽入怀。

“以前,我们就觉得,村里经济发展好了,有钱了就行了。‘两个一批’工作开展之后,我们才知道好村庄到底应该是啥样的。”獐岛村党支部书记张忠有这样对记者说。

丹东市《关于建设一批大梨树式好村庄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组织坚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6条建设标准,提出了涵盖党建、经济、教育、卫生等20个方面的五大类20项推进措施,让全市乡村对于新时代美丽乡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抓党建、抓经济的同时,丹东市委不断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力量,省市县共有614名干部,坚持驻乡镇和村开展工作,在建强村级组织、教育党员群众、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丹东市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围绕农村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抓好“四好农村路”、重大水利工程、生产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规范实施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让全市农村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

獐岛村在“两个一批”工作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村民的各项福利,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老年人意外伤害等保险,每人每年发放绿化环境治理交通补贴1500元,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的生活费……2018年村人均福利达6000元以上。

丹东“两个一批”工作以抓组织建设和抓产业发展为引领,实现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也为丹东乡村振兴发展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让想干事的村干部敢干事干成事

“以前我们村的村干部,想自己的事情多,想村里的事情少,党员群众都对我们有想法。后来,我们通过‘两学一做’,思想发生了变化,想为村子里做事了,却又苦于没钱、没资源,施展不开拳脚,很憋屈……”回忆过去,首批“毛丰美式好干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党支部书记杜元东感慨地说。“两个一批”建设开展后,通过大力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村干部,抓实党员教育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丹东市有95%的村党组织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想要干出一番事业,让老百姓“竖大拇哥”的村干部越来越多了。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可盘活资源,就像大山一样,横亘在很多村干部面前,让他们望而却步。

“要让想干事的村干部,敢干事,干成事。”丹东通过多方统筹资金,采取“一报四审两会商”的模式开展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公开竞争评审。2018年年初,丹东市委组织全市无经营收益村集中申报村集体经济项目,之后,通过县乡初审、市业务部门复审、公开竞争评审、实地查看终审四轮审查确定扶持项目,并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两次会商,确定扶持金额和完善措施,跟进落实项目。当年,全市共投入资金732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项目年均增收5.2万元。

“南荒沟村就是市里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村累计争取扶持资金200万元,在邻近的大蒲石河村流转土地5亩,建成温室大棚,租给农户发展蓝莓产业,再加上其他收入,实现了村集体收入20万元!”杜元东告诉记者,村里产业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现在村里的存款已经有90万元。

与此同时,丹东市委还大力弘扬“干”字精神,除了选树一批苦干实干的好典型外,还制定《丹东市党政干部容错纠错暂行办法》,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逐个县区落实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并将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县区备案管理,让村干部有了奔头。这一系列举措,让那些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家乡的村干部吃下了“定心丸”,为他们提供了尽展所长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