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成了益农“小闹钟”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尹文昱  本报记者  杨少明

5月8日,在大连金普新区二十里堡,由大连市气象局设定的一处土壤测墒点,尹远渊和几名同事正在监测墒情,附近的一名村民跑过来,说要看看专家长什么样。

原来,前段时间,这名村民凭老经验认为天干土燥,不适宜种玉米,因而迟迟未下种。后来,他在村里看到大连市气象局发布的“大连农业气象服务信息”,这份信息提醒农民,气象局通过对土壤的墒情监测、评估并结合气象条件分析,当前的土壤墒情较好,非常适宜大田玉米播种。他当即决定抓紧抢种。这几天,看着玉米苗一个个往外钻,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听说发布这份信息的专家来村里测墒情,他特地赶过来告诉专家:“你们的提醒太及时了,我差点错过了好时机,老把式就是比不过有知识的人!”

尹远渊是大连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农气科负责人,那期“大连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是今年进入适播期以来他们发布的第23期益农气象服务信息。尹远渊所在的农气科有3名成员,都是80后研究生,其中2人学气象、1人学农学。进入3月以来,他们平均每周要往乡下跑一次,实地监测市气象局在全市农村设定的土壤测墒点的数据,结合此前的天气特征,访问有经验的农户,或团队研讨,或与市农业农村局的有关专家会商,最终得出农业服务信息报告,内容涵盖土壤温度湿度情况、天气状况走向、春耕春播和果树管理建议等。

这些信息通过气象电视节目、农村应急广播、气象局官微以及益农信息社、农业电商平台等渠道及时向农民发布,很多农民受益于这些专业性、指导性强的服务信息。基于这些信息能及时提醒农事适时开展,有农民形象地把它们称为农业生产的“小闹钟”。

“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适时应季地给农民提供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建议。” 尹远渊说。其所在团队的气象服务工作一直为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17年以来,他们增加了这一直接面向农民群体的气象服务,这让尹远渊的团队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意义。前不久,在省气象领域8个获奖的创新项目中,他们借此申报的“构建集约化大连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排在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