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师让古籍“焕发新生”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10日

阳光静静地晒进辽宁省图书馆一个不起眼的房间里,古籍修复师王斌和她的同事们正埋首于故纸堆中,如外科医生般对古书进行揭、拆、压、包、订……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是全国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辽宁省图书馆古籍藏量相当可观,拥有古籍文献61万册。其中有12万册善本,包括蒲松龄手稿《聊斋志异》、唐代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缥缃精品,此外还有34万册普通古籍,以及正在进行编目的15万册未整理古籍,所以这里的6名古籍修复师承担着非常繁重的修复任务。王斌说:“每打开一次古籍,对这些有千百年历史的图书来说,都是一次伤害,但很多古籍经历了长时间风蚀,已经出现了絮化、霉蚀、虫蛀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到了不得不抢救的地步。” 修旧如旧是修复古籍的原则,修复一本古籍通常要经过20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都需要绣花般的精细,而完成一本古籍的修复,短的需要半个月时间,长的可能要五六年时间。记者在这里看到,除了镊子、排笔、棕刷、剪子、针、线这些工作台上的工具外,生活中的电饭锅、电磁炉、电冰箱、电熨斗,乃至锤子、锯子、斧子,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如电磁炉是用来加热糨糊的,但修复古籍用的糨糊很有讲究,浓度要控制在1%至5%之间,熬制时要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动,直至变为透明,再加水稀释方可使用。 在古籍修复师的指尖下,一本本残缺破败的古籍得以“焕发新生”。去年,古籍修复中心共修复碑帖拓片313册。

本报记者 周福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