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里说书香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10日

高 爽

辽宁省第八届全民读书节正在火热进行中。用“火热”一词来形容读书有些不妥,因为读书这件事通常是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的,但当读书有了节日,当相对个人化的阅读成为国家倡导、全民参与的“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风尚、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想到有无数人与自己一样伴着书香入梦,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内心一定是火热的。

说到读书,通常会用上一个词——书香,它是一种什么味道呢?

它是甜的。我们对于书最初的记忆,往往来自于童年时代,从当年在地摊上读到的小人书,到今天的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阅读的绘本,那些美好的童话故事,总会进入我们的梦乡,在梦里我们成了英雄侠客,成了百变的精灵,很甜蜜。

后来它是酸的了。上了学,有了考试和分数的压力,本来很好的文章,因为要完成课后作业,还要背标准答案,读书这件事似乎不那么美好了。“让我读”总不如“我要读”有趣,用语文书、数学书等各种书皮包着自己喜欢的书,在课堂上悄悄地读,是很多叛逆期的青少年都做过的事。直到离开校园很多年以后,巧遇一篇佳作,正感慨不已时,身边有人提醒:“中学课本里就有的”,于是,突然间泛起一丝酸楚。

还有很多人读书的味道想必是苦的。“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是苦读的典范。有一次问一位著名的学者,为什么记忆力这么好,年过七旬还能大段背诵名著的原文?他说是小时候家里穷,晚饭后就会熄灯,所以只好在白天努力把文章背下来,熄灯后一字一句地回忆那些内容。只有克服各种困难读过的书,才会留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

有时,还会有辣的味道。袁枚的那句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真是说到家了。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对自己的藏书极为爱惜,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这几本书你们去图书馆里借,实在借不到再来看我的。”再看身边其他专业的同学,成套成堆地抱回导师的书,眼红得不得了。导师书架上那些书,当年同学和朋友跟我借走再也没还的那些书,都成了我书单上的“白月光”。

很多人会把书香解读成油墨香,认为在电子阅读、手机阅读更为普遍的情况下,阅读的仪式感没有了,书的味道变了。可我心中的书香,却是由这些苦辣酸甜构成的,与书的介质没多大关系,如同在春天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再说起爱情的味道就会想到春天里的百花香。

当然,今天读书一定会有别的味道了。获得一本书比不知道以前方便了多少倍,全民读书节推出了各种惠民的购书卡、赠书票,网上有大量免费和低价的电子书,即使是价格相对高一些的纸质书,书价也远远低于高档化妆品和服装。所以,欲读书而不得的苦辣味道肯定是淡了。但是甜的味道会因此增加吗?未必。再引用一段袁枚那篇《黄生借书说》:“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得到一本书虽然变得容易了,但读书的过程永远是要与苦为伴的,非经历一番苦功才能够体会到知识的甜美、阅读的乐趣。

读到了一段很喜欢的话,作为读书节的礼物送给每一位爱书人:“在一本又一本书里,有风,有树,有山,也有海……他们在你眼前摊开了人类经验的全部,你读过的人与事都将成为手中的盾牌,让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定力,在不那么容易的人生里做自己。”